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松潘草地,没有吃的,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众人差点惊

灵瑶醉花阴 2025-06-29 00:46:13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松潘草地,没有吃的,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众人差点惊掉下巴,草地里有很多河沟和池塘,贺龙断定鱼不少,有一位战士突然提问:“没有鱼竿怎么钓鱼?“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夏天,红二方面军穿越松潘草地,那是一片人迹罕至的高原沼泽,地处四川西北,临近青藏高原边缘,地势高,空气稀薄,乍一看,草地平坦辽阔,实际上每一步都暗藏危险,脚底下不是实地,而是浸满水的泥潭,稍一不慎就可能陷进去,再也拔不出来,红军战士们刚刚翻越雪山,体力早已耗尽,这时候进入草地,无异于踏进一个巨大的陷阱。 战士们身上的粮食早已吃光,原本靠采集野菜度日,但草地上的植物多数不能食用,有些甚至有毒,有人因为误食中毒倒地,再也没能起来,有些人实在撑不住,甚至咬着皮带缓解饥饿,行军的队伍像一支风中残烛,走几步就有人倒下,更多的人则低头默默前行,咬牙坚持。 贺龙是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他知道自己带领的不仅是一支队伍,更是一群濒临崩溃的生命,在这片充满死亡气息的草地上,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整支部队的生死,就在一个傍晚,他站在一处水洼边歇脚,目光扫过水面,突然发现水下有东西在游动,水面偶尔冒出气泡,鱼影一闪而过,他立刻意识到,那是鱼,而这可能是眼下唯一的食物来源。 贺龙并没有立刻张扬这个发现,他蹲在水边,观察了很久,确认那不是幻觉,多年在湖南老家与水打交道的经验此刻派上了用场,他知道,鱼的存在意味着希望,而且这片高原上的藏族群众因为宗教习惯,普遍不吃鱼,这让水塘里的鱼数量丰富,几乎没人打扰。 他很快动手制作钓具,草原上没有现成的鱼竿,也没有绳子,更不用说鱼钩,但贺龙很清楚,只要有心,就能凑出一套简单的工具,他走到一匹战马旁边,小心地拔下几根马尾毛,马尾毛韧性强、拉力足,搓细后可以当作钓线,他又从自己衣服上拆下一枚别针,用牙咬着一点点把它掰弯,做成鱼钩的形状,鱼竿则是一根从草丛中找到的细长木棍,虽然不直,但足够使用。 他把马尾毛搓成线,把别针绑在一头,又在钩子上挂了一点破布纤维,权当鱼饵,然后他走到水塘边,把钩子悄悄放入水中,水塘静得出奇,只有水面偶尔漾起的波纹显示着生命的存在,十几分钟过去了,钩子忽然一沉,贺龙猛地提竿,一条小鱼被拉了上来,虽然只有手指长,但在这个时候,哪怕是一块树皮也值得高兴。 这条鱼是个信号,很快,他把钓具的制作方法教给战士们,马尾毛、别针、破布,甚至有人用鞋带代替钓线,用铁丝或削尖的木片当钩子,他们四处寻找可以利用的材料,有人甚至脱下衣服拆线,有人宁愿少穿点也要换取一根结实的“鱼竿”。 第一天傍晚,几十名战士分布在各个水洼边,有人蹲着,有人坐着,不时提竿查看,鱼不大,但数量不少,回到营地时,背包里、帽子里、甚至裤腰带上都挂满了小鱼,战士们围在锅边,用简陋的锅具把鱼煮成汤,没有盐,没有调料,只有清水和鱼腥气,但这碗热汤却像一把火,点燃了大家心中的希望。 贺龙命令先把鱼汤送给病号和虚弱的战士,在极度匮乏的时刻,他仍然坚持照顾最需要的人,这个举动让战士们心里一热,他们知道,眼前这个指挥官是真正把大家的命放在心上的。 第二天,贺龙召集铁匠,连夜打造了更多的别针鱼钩,钓鱼的行动变得更有组织,每当部队扎营,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寻找水源,然后分批钓鱼,有人专门负责制作钓具,有人负责烧水煮汤,战士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虽然依旧疲惫,但眼神里有了光。 在钓鱼的同时,贺龙并没有忽略更重要的事,他利用这个机会观察地形,每座山、每条小溪、每块高地他都记在心里,行军路线、敌情动向、藏民的活动范围,全都被他暗中记录,他还主动和沿途的藏民攀谈,了解草地的出入口和通行状况,这些信息为部队后续顺利通过草地提供了保障。 钓鱼的行动持续了好几天,每到宿营地,都会有一群战士蹲在水边,手持各式简陋的“鱼竿”,默默钓鱼,从最初的好奇尝试,到最后的默契配合,这套方法成了草地生存的关键,谁能想到,一根马尾毛能撑起一支军队的命脉? 松潘草地一共走了九天,等红二方面军走出草地时,虽然每个人都面色苍白、身体虚弱,但大多数人都活了下来,相比之下,其他部队在草地中的损失更为惨重,很多年后,有战士回忆那段经历时说:“要不是贺老总教我们钓鱼,我可能早就埋在草地里了,” 这场“马尾钓鱼”的行动看起来简单,背后却是一整套冷静的判断、灵活的应变和坚定的执行,没有现代装备,没有外援资源,甚至没有一点点多余的物资,但贺龙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把最朴素的材料变成了救命的工具。 信息来源:湖南频道--明理丨名场面!贺龙在长征路上率全军将士钓鱼

0 阅读:0
灵瑶醉花阴

灵瑶醉花阴

灵瑶醉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