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一个孩子吞了一个鱼钩,母亲拉了一下,钩得更紧了。名医叶天士急得满头大汗

只言片语里 2025-06-30 03:12:56

乾隆年间,一个孩子吞了一个鱼钩,母亲拉了一下,钩得更紧了。名医叶天士急得满头大汗,转身一看,一串珠子,撕下来塞进了孩子的嘴里。妈妈叫道:“你在干什么?” 乾隆年间,一个三岁幼童误吞鱼钩,母亲急得一拉,钩子反倒卡得更紧,孩子疼得哇哇直哭,血都流出来了。名医叶天士接手时急得满头大汗,束手无策之际,他瞟到一串珠子,果断撕下塞进孩子嘴里。母亲吓得喊:“你在干什么?” 在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城外一个普通农家,发生了件揪心事儿。一个三岁的小孩儿玩着玩着把鱼钩吞了下去,尖尖的倒刺卡在喉咙里,疼得直哭。母亲一看急了,想用手拉出来,结果越拉越紧,钩子嵌得更深,孩子喉咙出血,气息都弱了。乡亲们赶紧把娘俩送到城里,找当时名震江南的名医叶天士救命。 叶天士这人可不简单。他是苏州本地人,从小跟着当医生的爹学医,后来又四处拜师,医术练得炉火纯青。他不光会看病,还特别擅长对付急症和怪病,江湖上都说他“医术通神”。更难得的是,他心眼儿好,穷人找他看病从不收钱,老百姓都把他当活菩萨。 那天,叶天士正在诊所忙活,病人排了一屋子。忽然门外传来哭声,一个农妇抱着个脸色发白的小孩儿闯进来。叶天士一看,孩子喉咙里卡着鱼钩,情况危急。他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上前检查。鱼钩卡得死死的,稍微一动就可能要命。他眉头紧锁,脑子飞快转着法子,手上却不敢轻举妄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孩子哭声越来越小,眼瞅着不行了。 就在这节骨眼儿上,叶天士眼角瞥到旁边一个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串木珠子。那珠子圆溜溜的,串着细线。他脑子里“嗡”一下有了主意,立马跑过去一把扯下珠串,珠子撒了一地。他捡起几颗攥在手里,回到孩子身边,把珠子顺着鱼钩露出的线头穿进去。珠子滑进喉咙,和鱼钩连成一团,他再轻轻一使劲,鱼钩就松了,顺势被他拽了出来。孩子咳了几声,喘过气来,哇哇大哭。母亲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赶紧跪下谢他。 这事儿传开后,大家都夸叶天士脑子快、手艺高。他自己倒没啥得意劲儿,擦擦汗就接着给人看病去了。这招用珠子取钩的法子,听着简单,其实全靠他平时积累的经验和关键时刻的急智。要没这份沉稳和胆量,孩子怕是凶多吉少。 说起叶天士,他可不光这一件传奇事儿。早些年,南京有个大官的儿子得了怪病,全身皮肤一碰就疼,找了好多医生都没辙。那大官仗势把叶天士硬请去,他虽不乐意,但想着病人要紧,还是去了。一查,原来是夏天柳絮上的细刺扎进皮肤里作怪。他开了个方子,用糯米团把刺粘出来,病就好了。这事儿也让他名声更响。 叶天士一辈子都在治病救人,医术好得没话说,医德也让人挑不出毛病。他晚年还收了不少徒弟,把自个儿的经验都传了下去。他那些医案后来被徒弟们整理成书,叫《临证指南医案》,到现在还被医学生当宝贝学。他1747年去世,活了81岁,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医者得勤学,才能救人。”这话听着朴实,可真说到点子上了。 叶天士这人,厉害的地方不光是技术高,更是他那份救人的心。他用珠子救小孩儿的事儿,搁现在看都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急中生智这本事,不是谁都有的。

0 阅读:273
只言片语里

只言片语里

把玫瑰藏于盛夏 把海棠藏于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