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走了,他把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豁达留给了世间。临终前,他盯着半碗艇仔粥,皱眉说粥里的米粒还不够软和,这成了他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依旧是对味道的精细要求,也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认真。
更让人念念不忘的是他临终前的一个小动作。他特意包了红包给照顾他的护理团队,红包里夹着卡片,上面工整写着“买甜食去”四个字,字迹带着跳跃感,不像沉重的告别,更像是随口的叮咛,传递出生活的轻松与甜蜜。他用这种方式告诉人们,活着就该甜滋滋的,别想太多沉重的事。
蔡澜的人生从不按常理出牌。年轻时在新加坡做电影监制,他带着剧组吃沙爹串,告诉大家再累也得给舌头找点乐趣。在香港,他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四大才子,但他却专注于街头巷尾的美食,记录云吞面的汤底、烧腊的火候,他的文字总带着烟火气。他能找到生活中的小欢喜,无论是找到一家豆腐花甜得恰到好处的小店,还是给护士送护手霜,他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尊重。
即使在 ICU,他也不闲着,让助理架起手机,和大家分享对美食的期待。他用吃来表达心意,送咸柠檬、杏仁饼,他认为吃到嘴里的甜味才是实在的暖意。他强调,人老不可怕,怕的是心先老,尝不出甜味、笑不出声来。
蔡澜离开后,人们翻出他十年前的采访视频,他指着窗外的榕树说,树从不想长成参天大树,只踏实过好每个季节,这不挺好么。这或许就是“买甜食去”的深意:别追大道理,能在平常日子里咂摸出甜头,就是顶好的活法。
蔡澜没走远,他把那份“买甜食去”的心思,留给了每个认真过日子的人。生活或许没多大意义,但吃顿好饭就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