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陈佩斯的大孙子忘带作业去学校,儿媳妇大声呵斥:“作业忘带不说,没写也不说,你还有心思学习吗?”看到自己的大孙子被责罚,陈佩斯立马就不高兴了。
陈佩斯,喜剧界的传奇人物,他的幽默让几代人开怀大笑。可谁能想到,这位舞台上的“开心果”在家里却碰上了一件烦心事:大孙子一天忘带作业去学校,儿媳妇当场发火,严厉责罚孩子。这让陈佩斯心里很不是滋味。他那轻松快乐的教育理念,跟儿媳妇的严格管教一碰面,立马擦出了火花。这场家庭里的教育碰撞,到底会怎么收场?
陈佩斯1954年出生在吉林长春,从小生活在艺术家庭里。父亲陈强是老牌演员,母亲傅艺伟也在演艺圈活跃。他小时候常跟着父亲跑片场,对表演产生了兴趣。后来考进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拍了不少电影。
80年代,他凭小品《吃面条》火遍全国,后来跟朱时茂搭档,搞出一堆经典喜剧,像《警察与小偷》《二子开店》,成了喜剧大师。90年代,他自导自演《父子老爷车》,转型也很成功。2000年后,他专注话剧,开了大道文化公司,作品接地气,特别有生活味。
陈佩斯不光事业有成,对家庭也特别看重。他和妻子王燕玲生了个儿子陈大愚,家里氛围一直很温馨。他特别重视孩子的成长,但他的教育理念有点“另类”——主张快乐第一,成绩其次。他常带儿子去野外玩,觉得孩子小时候多跑多跳比埋头读书更重要。这种观念在他教育儿子时就很明显,后来也影响了他对孙子的态度。
陈佩斯对孩子的教育很宽松。他教育儿子陈大愚时,就不爱逼他死读书。小学阶段,他觉得孩子考60分就够了,100分反而会挨揍。他常说,小孩得有个快乐童年,身体健康比啥都强。周末他带陈大愚去山里玩水,去林子里捡树叶,回来满身泥巴他也乐呵呵的。在他看来,孩子的天性就该释放,不能老被作业和分数捆着。
可到了孙子这代,情况变了。儿媳妇管孩子特别严,作业没写完不行,错了就得罚。她觉得纪律是基础,不抓紧不行。那天孙子忘带作业,还没写完,儿媳妇气得不行,当场责罚孩子。陈佩斯看着孙子被训,心里老大不高兴。他觉得孩子还小,犯点错正常,用不着这么大动干戈。可他也知道,儿媳妇是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出发点没错,就是方法太硬了。
这事让陈佩斯挺纠结。他一方面觉得自己当年的宽松教育挺好,儿子陈大愚也没长歪;另一方面,他也明白时代变了,现在竞争大,儿媳妇的严格有她的道理。他不好直接反对,只能干着急。家里两代人就这样在教育上杠上了,谁也不服谁。
孙子忘带作业这事不算大,但暴露了陈佩斯和儿媳妇教育理念的差距。陈佩斯觉得,孩子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玩是天性,不能压得太狠。他看不惯儿媳妇动不动就罚站,觉得这会让孩子害怕学习。可儿媳妇认为,现在不抓基础,以后会吃亏。她希望孩子学会负责,哪怕用点硬办法也在所不惜。
这两种想法其实都有道理。陈佩斯的宽松教育能让孩子更快乐,压力小,身体也好。研究也说,小孩多运动确实对大脑发育有帮助。可儿媳妇的严格管教也能培养责任感和自律性,不少专家也支持从小立规矩。关键是,孩子不一样,适合的方式也不一样。陈佩斯和儿媳妇都没完全说服对方,但他们都想让孩子好,这份心是共通的。
时间长了,陈佩斯也反思了不少。他发现,教育不是非黑即白。自己当年的方法适合儿子,不一定适合孙子。儿媳妇的严厉虽然看着狠,但孩子确实进步了,作业再没忘带过。他开始试着理解她的做法,虽然还是更偏向宽松一些。家里虽然没彻底统一意见,但气氛缓和了不少,大家都在摸索怎么平衡。
这事让人看到,教育真没标准答案。陈佩斯的“快乐教育”和儿媳妇的“严格管教”,各有各的好,也各有短板。心理学上说,孩子成长需要安全感和自由度,但也得有边界和规则。怎么拿捏这个度,得看孩子的性格和家庭情况。陈佩斯的宽松适合活泼好动的孩子,儿媳妇的严格可能更适合需要推一把的。
现实里,很多家庭也有这种矛盾。老一辈觉得孩子得玩得开心,新一代觉得不能输在起跑线。其实都没错,就看怎么调和。教育专家常说,最好的方式是因材施教,找到孩子的需求点。陈佩斯家的事提醒我们,教育不只是方法问题,更是沟通问题。两代人多聊聊,也许就能少点冲突。
陈佩斯和儿媳妇的教育之争,是不是也让你想到自家的事?你是偏向宽松点,还是觉得严一点好?教育这事千人千面,说说你的经验吧,孩子小时候到底该多玩还是多学?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一起想想怎么帮孩子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