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南京一男子创作了一首歌,被判十年有期徒刑。出狱后,他面对母亲年迈、妹妹病逝、爱人另嫁的残酷现实。
1970年,南京的街头巷尾,低声传唱着一首名叫《我的家乡》的歌。这首歌唱出了知青的心声,却让创作者任毅跌入命运的深渊,被判十年有期徒刑。 任毅,1947年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家庭。家里没啥特别背景,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工人。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小学时加入了南京市小红花艺术团,那时候他就显露出点艺术天赋。到了中学,他开始学二胡和吉他,手指拨弄琴弦时,总能让人觉得他有点与众不同。1960年代末,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下乡,他也跟着大潮去了农村插队。那时候的生活苦,年轻人心里却憋着一股劲儿,想找个出口。
1969年5月,任毅在南京郊外的汤泉公社插队。农村的日子不好过,干活累,吃的差,离家又远,不少知青都想家想得不行。他也不例外。那段时间,他拿起吉他,写下了一首歌——《我的家乡》。这首歌没啥复杂的词儿,就是实实在在的思乡情,唱出了知青们的心声。歌词简单,旋律也好记,很快就在插队的年轻人中间传开了。大家聚在一起哼唱时,心里总算有点安慰。 本来,这首歌也就是知青之间的小范围传唱,可事情在1969年8月变了味儿。当时,中苏关系紧张,苏联电台不知怎么搞到了这首歌,还播放了。这下麻烦大了。那年头,政治敏感得很,任何跟国外扯上关系的事儿都可能被放大。任毅的歌被指控有“反革命”嫌疑,说他通过歌曲“里通外国”。他被抓了起来,审讯后被判了“反革命罪”。一开始判的是死刑,后来改成了十年有期徒刑。一个写歌的年轻人,就这么被卷进了时代的大漩涡。
从被捕到入狱,任毅的生活彻底变了样。他被送进监狱,接下来的近九年时间里,跟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监狱里的日子单调又艰苦,每天就是干活、吃饭、睡觉,没啥盼头。那时候的监狱条件差,吃不饱是常事,精神上的压力更大。任毅一个爱音乐的人,被困在这种地方,估计心里也不好受。不过,资料里没说他怎么熬过来的,只能说,他挺住了。 1979年1月4日,任毅终于走出了监狱大门。那一刻,他32岁,人生最好的十年已经在铁窗里耗尽了。出来后,家里情况也不乐观,父母年迈,有些亲戚跟他划清了界限。他没抱怨,也没倒下,很快就在南京一家丝绸厂找了份工作。日子虽然平淡,他却慢慢站稳了脚跟。后来,他还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老婆孩子,生活总算有了点烟火气。任毅没再写歌,但他的坚韧让人觉得,他心里那团火没完全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