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乾隆得病,太医们治了很久却没有好转,一乡下郎中把脉后,说:“要还是用

峯言峯语儿 2025-07-01 15:07:07

1750年,乾隆得病,太医们治了很久却没有好转,一乡下郎中把脉后,说:“要还是用以前的方子,那就没救了。”在场的太监,吓得脸色苍白,乾隆却笑着说:“赏!重赏!”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乾隆二十五年皇帝重病,太医院上下倾力施治,药石如流,仍无半点起色,宫廷之中一片沉寂,无人敢言病危,但每个知情的人都知道,局势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临界点。 乾隆的身体每况愈下,太医们已试遍典籍方药,却仍无法解开这个缠绕帝王的病症,这不是普通人的疾病,是帝国之主的命脉崩裂,是整个朝廷都不敢面对的危机。 就在此时,黄元御这个名字被一个宫中的值班太医悄悄提了出来,他的名字此前从未真正进入宫廷,但在京城贵族和江南地方上流之间却早已广为流传。 不同于那些出身于太医院世家的医者,黄元御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长轨迹,黄家祖上三代皆在朝中为官,身世清白,家规严苛,从未出过纰漏。 黄元御从小接受的是按部就班的儒家教育,从七岁起便开始背诵四书五经,十岁便能书写策论,十四岁参加童试时一举夺魁,十五岁正式成为秀才。 家人一度认为他将是黄家迈向更高仕途的关键人物,甚至已经安排了进入国子监深造的路径,但命运并未允许这条路顺利展开,十六岁那年,他突发眼疾,数日之间左目失明。 那年春天,家中请来的三位名医接连用药无效,甚至因一次方剂用错,使得病情更为恶化,终令其视力彻底丧失一眼,从那以后,他的身体时常积热不退,食欲不振。 虽然仍能读书写字,但左眼的失明和身体的虚弱使得他在科场上的竞争力大为减损,更重要的是,这场疾病让他亲眼见识到了医学的局限,也第一次意识到在这个制度下,普通人的命运是多么脆弱。 不久之后,他放弃了仕途,那年他刚满十七岁,关闭了书房,把从小背诵的经义全部焚毁,宣告自己从此不再求功名。 他开始重新学习,从脉理、草药分类开始研习医术,完全摒弃虚妄玄学,只信手可触碰之实证,他亲自前往各地探访医者,记录方剂,分析症状,遍览《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三经,多年之内未曾中断。 他的医术迅速积累,在三十岁前已名声在外,治病从不夸口,从不收礼,行医之道严谨清晰,只求准确与疗效。 他拒绝了京中达官贵人三次邀请入京任职,每一次的理由都是“未尽其学,不敢妄自托名”,直到乾隆病重那年,他仍在北方一处小镇治病写书,日夜兼程未停。 宫中太医治了一个多月仍无成效,有人建议再次以重金延请黄元御,但皇帝一开始并不答应,他不相信所谓民间神医,更何况一个未经朝廷认证、未曾进太医院一日的草医,凭什么治他? 但乾隆也清楚,自己的身体已经耗到了极限,再拖下去可能就是政局动荡的开始,最终,他下旨召见黄元御,但同时决定设下一道试验。 黄元御到宫的第二日,并未立刻见到皇帝,而是被请到内殿诊脉,黄元御一言未发,之后便淡淡开口,称这是“龙体凤脉”。宫中众人不解,乾隆却在幕后听得真切。 这句看似谄媚之言,实则是他在委婉揭示,这脉象属女子非帝王,所谓“龙体”在女子身上不该出现,“凤脉”才属实情,乾隆得知,他并未上当,反而精准判断了脉象所属。 没有人告知他那坐着的是宫中侍女,单凭手腕之脉便能明辨性别身份,此人确有真本事,乾隆当即现身下旨重赏,并安排他正式诊治。 黄元御在真正搭上乾隆的脉时,只用了半刻就断出病因,他在诊完之后留下的药方简单明了,只列出七味药材,主攻调理肝脾、去除体内毒火。 他在药中未加重剂,主张小剂长服,以缓解因前期过度进补导致的五脏失调和肠胃积毒,数日之后,乾隆起身,自行处理政务。 他对黄元御大为嘉赏,赐其“妙悟岐黄”四字,并令太医院将其列为首席顾问,但黄元御并未接受封赏,只愿以普通医者身份行医,皇帝虽感遗憾,却未强留。 黄元御在太医院短居数月后自行请辞,宫中的规矩与他行医方式格格不入,御前事繁,权斗无休,他未曾卷入,却也不愿再忍。 离宫之后,他重新踏上民间行医之路,著书立说,总结数十年经验,流传后世,他在五十四岁那年去世,病发前仍在修改药典与疑难病例记录,乾隆闻讯之后,亲笔题字“仁道药济”,令其家族安葬于旧居附近,修庙纪念。 此后多年,黄元御所著医书被列入太医院必读之列,宫中虽无其人,却始终流传其法,他未曾借帝王之名高就,未曾依朝廷之力成名,却在权贵与百姓之间以一个真正医者的身份,留下了无可替代的痕迹。

0 阅读:0
峯言峯语儿

峯言峯语儿

天文地理,侃侃而谈;古今中外,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