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不补阳,病痛找上门”小暑将至,要常吃这3样,抚阳养胃 小暑一到,夏天就算是火力全开了。这时候人体阳气最容易透支,就像空调开久了机器发热,身体也在悄悄报警。民间早就有“冬病夏治,小暑补阳”的说法,别不当回事,小暑不补阳,等到入秋换季,病痛就容易一个个找上门。要想安稳过夏、少生病,这三样东西,餐桌上得常露面。 小暑虽热,但人的脾胃却往往不那么“热情”。天热易出汗,体内津液消耗大,脾胃一旦虚弱,饭吃不香、肚子胀气、没劲儿就成了常态。这个时候,“抚阳养胃”是关键。阳气足了,脾胃运化功能才有动力,身体才能有底气对抗外界的湿热。饮食上就得讲点门道,不能贪凉、不能重油,更不能空口灌冰水,那是拿脾胃当沙包打。 说到养阳补胃,第一样不能少的就是——红枣。别看它小小一个,里头可藏着“阳气小火炉”。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红枣性温味甘,最擅长调和脾胃、补中益气。早上煮点红枣粥,或者在汤里丢几颗,既能补阳又不燥热,还能让人心情舒畅。不少老年人夏天一热就没胃口,吃点红枣,不仅食欲开了,晚上睡得也更香。 第二样推荐的,是生姜。别以为夏天吃姜是“火上浇油”,其实夏天吃姜,胜过冬天吃参。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这个理。生姜能温中散寒、醒脾开胃,尤其适合那些一吹空调就手凉脚凉的人。做菜加点姜丝,或者来杯姜枣茶,不光能驱寒养胃,还能防止寒气侵体。特别是贪凉吃冰的年轻人,早晚来点姜,养阳效果立竿见影。 第三样不能忘的,是山药。山药既是药,又是食,堪称“补而不腻”的典范。它性平味甘,最擅长健脾益胃、滋养肺肾。山药煮粥、蒸着吃、炒着吃都行,不仅润滑肠道,还能增强消化功能。南方人夏天湿气重,常常觉得身体沉重、四肢乏力,山药正好可以帮身体“除湿排浊”,让人轻松不少。小孩子吃山药还能提升脾胃吸收能力,长身体更有劲。 除了吃得对,生活里也得跟上节奏。小暑虽热,但早晚温差大,睡觉别贪凉,空调温度别一味调低。尤其老人和孩子,阳气本就不足,吹多了冷风,更易受寒生病。此时适当午睡,有助于养阴护阳;而晨起慢运动,比如散步、太极,也能提升阳气运行。 饮水也要讲究,别总想着靠冰水降暑。用点温水泡点菊花、荷叶、淡竹叶,不仅清热解暑,还能保护脾胃。夏天出汗多,体内电解质容易失衡,喝点加盐的米汤、绿豆汤,既能补水也能补气,尤其适合户外工作的人群。 在节气养生上,中医强调“顺时而养”,小暑正是“阳极而生阴”的过渡期,若不趁此时补阳调养,后续入伏、出伏都容易出问题。特别是那些冬天一冷就怕冷、手脚冰凉的人,夏天调养阳气尤其重要。此时阳气浮于体表,一旦调养得当,不但能改善体质,还能减少秋冬季节复发的老毛病。 饮食之外,情绪也是影响阳气的一大因素。小暑时节,天气闷热,人容易烦躁、心浮气躁。此时要多保持心情舒畅,听听轻音乐、泡泡脚、做点喜欢的事,都是补阳的“心理良方”。阳气充足,不光是身体硬朗,整个人的精气神也会变得不一样,走路有劲,说话有底气。 小暑虽不是最热的时候,却是调养阳气的黄金节点。别等病来了才想起保养,趁现在阳气还旺,就从一碗红枣粥、一杯姜茶、一盘山药炒木耳开始,为身体打好底子。养阳养胃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也不难,只要用心,身体自然给你最诚实的回报。
夏至做对这5件小事!抓住补阳黄金15天☀️🌿中医说:夏至养生核心是“护阳养心
【1评论】【8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