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他,还有人想归隐山林吗? 现在城市生活,压力真大,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 有的人上山了,有的人进林了,还有在外面的羡慕的望着,自己啥时候能实现。 距今1600多年前,有一个人,也不想上班了,于是带着妻儿老小归隐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 那一年他41岁。 今天的就业环境很差,很多人也选择了在这个年纪走进山里,当然现代人所谓的归隐可能是生存赚钱的另一种方式。 但同时,他确实放弃了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打工生活。 就跟这个古人一样,理解不了老板,看不惯同事,就撤吧。 他是陶渊明,我们被叫做牛马和社畜。 他中年隐居到63岁贫困交加而死,这20年里,是一场个人命运与生存厮杀和抗争的岁月。 他为什么那么穷,那么苦,那么落魄? 他当年在朝时的官职都不大,又清高惜节,所以工资不高,自然也没有灰色收入。 所以辞职后也没有多少积蓄,两年后就开始入不敷出了。 他出身不错,曾祖父东晋开国元勋,祖父武昌太守,母亲一脉东晋名士,所以他家族背景显赫而复杂,既有贵族血脉,又经历了家道中落。 但大手大脚的毛病在基因里算是有了。 没了钱,却有五个儿子,二任夫人又相继离世,第三任夫人也是普通人家,没有老丈人扶持。 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下地耕种,但他又嗜酒如命,种地挣得钱都不够一家人吃饭。 而且,有一年家里发生大火,房子也烧没了,就不得不租房度日,那日子过的真是惨不忍睹。 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估计亲朋好友也是零落,毕竟那个东晋末年的战乱年代,谁也不好过。 此刻的他,也许后悔不该辞职了,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至少可以吃饱穿暖,就是压力大点。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自然是自然了,一家人饿的都要自燃了。 所以归隐是件大事,大考虑周全,自己有没有实力,有没有能量,有没有退路去进山? 钱会花完,多少钱才够,人会生病,怎么能保命,还有那么多孩子,如果在城市或许不会成为文盲。 陶渊明一代文学大师,五儿目不识丁,这趟归隐之路是不是他人生最错的决定,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谁,当想要放下一切,远离人群时,一定要思考:我准备好了吗?
我一个亲戚,女儿处了个对象,昨天男方请了两个中间人拿着18万8的彩礼来她家提亲,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