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是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极致宠爱,为了让她吃到新鲜荔枝,驿卒们快马加鞭,连人命都比不过枝头的果子。 可谁能想到,不过十年后,同样是这个男人,亲手赐下白绫,让杨玉环在马嵬坡的乱军中香消玉殒。 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这场爱情悲剧的背后,藏着三个不为人知的权力真相。 马嵬坡兵变时,禁军将士喊出的口号是“诛杨国忠”。这个杨贵妃的堂兄,靠妹妹得宠爬上宰相之位,却把朝政搅得一团糟,卖官鬻爵到什么程度?连芝麻小官都明码标价,读书人十年寒窗不如他一句话管用。 最离谱的是,他跟安禄山的矛盾直接引爆了安史之乱,明明知道安禄山手握重兵,却天天在唐玄宗面前说“他必反”,逼得安禄山真的以“清君侧,诛国忠”为名起兵。 士兵们恨他什么?想想看,当时长安到洛阳的路上,到处是逃荒的百姓,可杨国忠家的粮仓却堆得冒尖。禁军跟着唐玄宗逃亡,路上连饭都吃不上,家里人还可能被叛军杀了。 《旧唐书》里记着士兵的话:“国忠附敌,罪该万死!”其实他们心里清楚,杀杨国忠只是第一步,而杨贵妃作为杨家最显眼的符号,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兵变当天,禁军首领陈玄礼带着刀就来了。他没直接逼皇帝,却跪在地上说:“杨国忠谋反,贵妃是他的妹妹,留在陛下身边,将士们心里不安啊。” 这话听着恭敬,刀把子却攥得咯咯响。当时禁军全在外面等着,只要皇帝说个“不”字,怕是连他自己都保不住。 唐玄宗不是没挣扎过,《资治通鉴》里写,他先是说“贵妃深居宫中,怎么会知道杨国忠的事?”想护着杨贵妃。可高力士在旁边低声提醒:“陛下,将士们杀了杨国忠,贵妃还在您身边,他们能安心吗?如今唯有将士安全,陛下才能安全啊。” 这句话戳中了要害,当年安史叛军一路南下,唐玄宗连长安都丢了,现在全靠这几千禁军护着命,要是惹毛了他们,自己怕是连个葬身之地都没有。 这时候的选择,跟“爱不爱”没关系,是赤裸裸的权力博弈。就像后来宋朝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能笑着收回权力,可唐玄宗手里没兵,只能拿最爱的女人当筹码。 他让人拿来白绫的那一刻,心里清楚:贵妃一死,将士们的怒火有了出口,自己的皇位才能暂时保住。帝王的无奈,从来都是把个人情感踩在权力之下。 很多人觉得杨贵妃是“祸国殃民”,可翻开《新唐书》就会发现,她从来没参与过朝政。唐玄宗喜欢带她游山玩水,给她封官赏爵,却不让她碰任何实权。 就连她的哥哥杨国忠当宰相,也是因为唐玄宗晚年懒政,想找个信得过的人替自己管事儿,跟杨贵妃的“枕边风”没啥关系。 安史之乱的根子,早在武则天时期就埋下了。唐朝的藩镇节度使手里有兵有钱,渐渐成了割据势力,安禄山一人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兵力比中央军还强,这才是真正的隐患。 杨贵妃和杨家,不过是皇帝宠信的外戚,碰巧成了矛盾爆发时的靶子。将士们不敢直接骂皇帝,只能把气撒在他们身上。就像汉朝的卫子夫,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战功赫赫,最后却因为巫蛊之祸自杀,本质上都是皇权体系下的牺牲品。 甚至连安禄山,早年还认杨贵妃当“干妈”,进宫见了她都行母子礼。要是杨贵妃真的“妖言惑众”,安禄山何必绕这么大弯子?史书里那些“红颜祸水”的故事,大多是胜利者写的,真正该担责任的,是坐在龙椅上的那个人。 马嵬坡事变后,唐玄宗被架空成了太上皇。他让人偷偷去杨贵妃的招魂,甚至找方士做法,说“上穷碧落下黄泉”也要见她一面——《长恨歌》里写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把他的无奈和深情都唱出来了。可没人记得,赐死杨贵妃时,他连眼睛都没眨一下。 这就是帝王的爱情,恩宠时,能给你“后宫佳丽三千”;危险时,也能亲手把你推进深渊。杨贵妃的悲剧,不是因为她太美,而是因为她站在了权力的漩涡中心。 在皇权面前,别说爱情,连亲情都算不得什么。唐太宗杀兄逼父,武则天杀子夺权,唐玄宗只不过又重演了一遍历史的剧本。趣史谈历史杨贵妃唐玄宗唐玄宗为何痴迷杨玉环?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