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聪明了”浙江嘉兴男子寄望“智驾”逃酒驾,被判拘役:科技辅助≠替你违法。
据九派新闻7月7日报道,浙江嘉兴的深夜,路灯把马路映得发白。宋某揉着太阳穴,脚步有些踉跄——刚结束一场聚会,白酒混着啤酒的后劲往上涌。
望着离家不远的路,他盯着车里的“智驾”按钮,心里打起了小算盘:“就几公里,系统能开,我把着方向盘就行,不算酒驾吧?” 抱着这样的侥幸,宋某按下智驾启动键,双手松松垮垮搭在方向盘上。
车缓缓向前,发动机的嗡鸣里,他甚至眯起眼打起盹。可没开多远,前方突然闪过警灯,交警查酒驾的关卡像堵墙横在面前。
宋某瞬间惊醒,大脑一片空白,条件反射般猛踩刹车,紧接着又慌不择路地挂挡倒车——轮胎摩擦地面的尖锐声响里,他只想着“跑掉就没事了”。 但交警的反应比他更快。两名民警迅速包抄过来,敲窗的力道震得车门发颤。
宋某降下车窗,脸涨得通红,却还强装镇定:“我没开车啊,是智驾系统在控制!”他指着仪表盘上闪烁的指示灯,仿佛那是免罪金牌。可民警的眼神里写满严肃:“不管谁开,车是你启动的,酒也是你喝的。”
到了派出所,宋某才知道自己的“狡辩”有多无力。检察官掰开揉碎解释:智能驾驶是辅助功能,核心是“辅助”——法律认定的驾驶人,始终是坐在驾驶座上的他。饮酒后启动车辆、控制行驶(哪怕只是搭手),就已经触碰了危险驾驶罪的红线。
最终,法院的判决下来:拘役1个月15天,缓刑3个月。这意味着,宋某不仅要为酒驾付出自由的代价,未来三个月里,还要时刻接受监管。
消息传到网上,评论区瞬间炸了锅。有人气得拍桌:“把辅助驾驶当‘代驾’,这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吗?”还有网友翻出智能汽车说明书截图:“看看厂家警告!辅助驾驶要随时接管,真当系统是神仙?”
更有人唏嘘:“以为科技能钻空子,结果法律比算法更清醒。” 其实宋某的心态,戳中了不少人的侥幸心理。夜色里的短途、看似“省心”的智驾、“就一次没关系”的赌咒……可酒驾的可怕,从不是距离决定的。
哪怕只开一百米,酒精对神经的麻痹,都可能让方向盘失控。而智能驾驶的边界,厂家早用加粗字体写在手册里:它是助手,不是替身。
宋某手搭方向盘的瞬间,就该明白——自己才是车辆的最终决策者。 这件事像面镜子,照出科技时代里的认知错位。
当智能系统越来越“聪明”,有人误把辅助当全能,却忘了最核心的安全逻辑:机器永远替代不了人的责任。就像网友说的:“智驾能帮你控速,却控不了法律的底线;系统能避障,却避不开酒驾的恶果。”
如今,宋某的判决已经落地,但留给所有人的思考还在延续。下次坐在驾驶座前,不妨先问问自己:酒喝了,侥幸能咽得下吗?智能系统再先进,能替你扛法律的后果吗?或许答案很简单——别让科技成了违法的遮羞布,更别拿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去赌一个必输的局。
你觉得智能驾驶时代,该如何界定“驾驶人责任”?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毕竟,安全这件事,从来容不得半点“智驾”式的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