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害怕被美国制裁,现在中国成了伊朗石油唯一的买家,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能给伊朗输血,那也就只有中国了。 自 2025 年 5 月美国重启 “石油归零” 制裁以来,伊朗石油出口一度陷入绝境。 美国财政部先后将七家实体、两艘船只列入制裁名单,甚至威胁对使用伊朗石油的国家实施次级制裁。 在这种高压下,印度、土耳其等传统买家大幅削减进口,欧洲炼油厂也悄悄调整采购策略。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伊朗原油出口量从 2024 年的日均 120 万桶降至 170 万桶,看似增长的数字背后,是通过 “黑暗船队”(规避制裁的油轮)进行的灰色交易。 但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日均进口伊朗原油 110 万桶,占伊朗出口总量的 60% 以上。 到了 6 月,这个数字飙升至 180 万桶,其中 38% 直接采用人民币结算。 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与伊朗签订的 4000 亿美元长期合作协议中,80% 的石油交易明确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些资金正被用于建设从瓜达尔港到恰巴哈尔港的陆路输油管道,将运输成本降低 18%。 中国之所以敢于顶住美国压力,根源在于其独特的能源战略布局。 一方面,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高达 40%,其中伊朗原油因含硫量低、炼化成本低,成为山东地炼企业的首选。 另一方面,中国正通过 “人民币石油结算” 打破美元霸权 ——2025 年一季度,人民币在伊朗石油贸易中的占比首次突破 20%,而美元结算比例从 75% 降至 62%。 这种 “去美元化” 操作不仅降低了汇率风险,还为中国在中东赢得了战略支点。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地缘政治,当美国试图通过制裁孤立伊朗时,中国却通过能源合作将德黑兰纳入 “一带一路” 网络,中国电建承建的恰巴哈尔港二期工程已于 2024 年竣工,年吞吐量达 1200 万吨,其中 70% 用于运输中国援建的石化产品,这种 “以基建换能源” 的模式,不仅巩固了中伊关系,还使中国在霍尔木兹海峡之外开辟了第二条能源通道。 美国的制裁政策正在遭遇现实的反噬。 尽管特朗普政府多次威胁 “让伊朗石油出口归零”,但 2025 年上半年伊朗原油出口量反而同比增长 44%,其中大部分通过中国的 “灰色渠道” 流入国际市场。 更讽刺的是,中国通过转口贸易将伊朗原油加工后再出口,每吨可赚取 15 美元差价,而美国页岩油却因成本高企被迫减产。 与此同时,美国的盟友也在悄然 “背叛”,欧洲炼油厂在制裁压力下,表面上减少伊朗原油进口,实则通过阿联酋、阿曼等第三国进行 “曲线采购”,印度虽然减少了俄罗斯原油进口,却将目光投向了伊朗 ——2025 年 7 月,印度从伊朗进口的原油量环比增长 25.6%,尽管这一数据未被官方正式披露。 中国的逆势而为正在重塑全球能源版图。 摩根大通报告指出,若伊朗石油出口持续通过中国渠道流通,到 2025 年底布伦特原油价格可能跌破 60 美元,而中国炼化企业的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合作模式为其他受制裁国家提供了范本 —— 委内瑞拉、俄罗斯等国已开始与中国探讨类似的 “石油换基建” 协议。 然而,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美国财政部已将中国多家企业列入制裁名单,理由是 “违反伊朗制裁”,一旦中美在台海或南海发生摩擦,能源供应链可能成为美国的 “撒手锏”。 此外,霍尔木兹海峡的地缘风险始终存在 —— 尽管伊朗尚未封锁航道,但以伊冲突已导致油轮保险费上涨 30%,绕行好望角的航程增加 7000 公里,推高了全球能源成本。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陷入了两难境地。 特朗普在 6 月 25 日北约峰会上暗示 “不阻止中国购买伊朗石油”,并呼吁中国增加美国原油进口,试图通过 “胡萝卜加大棒” 策略分化中伊合作。 但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斩钉截铁:“中国将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 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取决于多方力量的动态平衡。 对中国而言,如何在能源安全与地缘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长期挑战。 对伊朗来说,能否通过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挺过制裁寒冬,关乎政权存续。 而美国若不能找到更有效的施压手段,其 “石油霸权” 可能加速瓦解。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单边制裁都难以真正孤立一个国家。 正如伊朗石油部长帕克内贾德在俄伊经贸会议上所说:“当西方关闭一扇门时,东方会为我们打开一扇窗。 未来的国际能源市场,或许将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格局。 你认为中国继续购买伊朗石油是明智之举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因为害怕被美国制裁,现在中国成了伊朗石油唯一的买家,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能
洛风阐社会
2025-07-08 11:31: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