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中心清华华为联合发布智驾白皮书 华为参与编制智驾白皮书过去,关于智能驾驶的讨论常常混杂概念、炒作名词、堆叠功能,用户听得热闹,却越来越看不懂。这一次,由权威机构、顶级科研单位、产业实干派联合发布的白皮书,以系统化的语言、标准化的逻辑,为整个行业展现一份清晰的发展指引,也为用户选车提供一把评判智驾辅助的标尺。
在智能驾驶想要真正被普罗大众完全接受,“安全”始终是绕不开的起点。白皮书提出的“五维安全体系”,正是智能辅助驾驶让所有人“敢用”的根本:
全速域:从低速泊车到高速巡航,1-150km/h全速段安全防护;
全方向:行业首创全向防碰撞系统CAS 3.0,前后左右360°安全无死角;
全目标:能识别侧翻车、突然窜出的电动车、小动物等各种动态静态目标并反应;
全天候:不惧雨雾尘、高反差光线与低附着路面等恶劣环境。
全场景:不管是人驾、泊车还是领航,保障一致的安全体验;
安全不是炫技,而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华为ADS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无疑是对“五维安全”做出完整响应的标杆代表。
当前行业内关于“视觉为主VS融合感知”的争议仍在继续。我向来认为,在辅助驾驶阶段,视觉的上限的确不低,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有望达到“类人”的安全水平;但多传感器融合追求的是“超人”的安全水平。因为本质上,自动驾驶要追求的是远高于人驾的安全性,这就必须从硬件基础做起。
比如激光雷达与摄像头互为冗余,激光雷达确保尤其在黑夜、雨天等视觉弱势场景,依旧能远远识别到15cm的小障碍物;4D毫米波雷达在雨雾天气稳定感知,比如在跨海大桥上高速行驶时突然遇到团雾,毫米波可以有效感知到雾中的障碍物;dTOF固态激光雷达在低速场景下精准识别低矮/悬空障碍物、沟渠等。单一传感器有物理原理上不可避免的弱势场景,只有融合多种传感器,才能在各种场景、光照、天气条件下保持稳定感知,真正实现全面“超人”级别的安全水准。这种技术体系才是行业真正该追求的可量化的安全范本。
从“炫功能”到“真好用”,智驾辅助体验始终要回归本质。许多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辅助仍心存疑虑,原因之一是“宣传过热、体验过冷”。看宣传“端到端”端天端地,实际体验却连“能用”都未必及格,那难免会越来越没兴趣按下开启智驾的按键。
只有用户爱用的智能辅助驾驶,才是真正出色的智驾。鸿蒙智行智能辅助驾驶月活跃率已突破90%,用户人均使用超500公里/月,这无疑是实力强大和理念正确的最佳佐证。
作为智能辅助驾驶生态链的中流砥柱,华为以“芯-硬-软-云”的全栈技术能力切入,不仅实现了华为ADS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问界等车型上的规模化落地,也通过技术平台赋能更多整车企业,实现“行业共进”。这次,智驾白皮书明确提出三大产业发展建议:一是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指定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定义、标准、法规等;二是构建协同创新生态,推动自动驾驶汽车的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三是提升用户认知,构建“产学研”协同的社会传播网络,加强科普传播。这与华为一直以来的产业战略高度契合,不仅技术上自研自控,更在生态上倡导开放协同,体现出强烈的行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