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老美引以为豪的军工复合体其实也要依赖中国制造,而且现在老美的军工复合体已经没有办法摆脱这种“深入骨髓”的依赖了。 就像美国最先进的F-35,号称“全球最强”的隐身战机,每架需要用到900磅(约408公斤)稀土材料。 稀土是制造雷达、发动机、电子设备的关键材料,而中国控制着全球90%的精炼稀土产能,重稀土更是占99%。F-35的AN/APG-81雷达里,有1600多个砷化镓组件,这些材料几乎全来自中国。 更讽刺的是,美国国防部曾试图替换F-35上一种含有中国合金的零部件,结果发现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中国供应链。连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都承认,F-35的一个关键部件违反规定使用了中国合金,导致生产线一度停工。 还有导弹领域。雷神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导弹制造商,可他们的导弹生产线却因为火箭发动机短缺而卡壳。问题出在发动机里的耐高温钕磁铁,85%都从中国进口。 2024年,美国导弹订单暴涨200%,但发动机采购量比计划少了35%,直接导致“毒刺”防空导弹、“鱼叉”反舰导弹等关键装备交付延迟。 如果中国彻底断供,美国国防工业最多撑6个月,F-35生产线得停工,导弹库存会见底,连爱国者防空系统都得“缺胳膊少腿”。 美国军工的依赖远不止于材料。马赫工业公司是美国陆军青睐的军工初创企业,他们高调展示的垂直起飞巡航导弹,竟搭载着中国玄云SW800pro涡喷发动机。 更让人惊讶的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小型航空发动机数量,从2021年的不到100台,飙升到2022年后年均1800台以上,甚至出现一次性进口4600台的情况。 这些发动机不仅用于导弹,还广泛应用于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兴装备。比如四足机器人和双足机器人的关键部件作动器,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制造,美国初创公司只能造个外壳。 美国军工的“中国芯”问题同样严重。TPY-4氮化镓雷达是美国陆军用来瞄准歼-20的先进装备,但其核心材料镓90%来自中国,国防部库存仅够维持三个月生产。 2023年中国实施出口管制后,洛马公司F-35雷达生产线停工四个月。美国试图用磷化铟替代,但性能差距太大;回收废旧电子产品提取镓的成本,高达市场价的三倍。 更致命的是,中国近期对氧化镓实施出口管制,这种新材料的性能远超氮化镓,可能直接淘汰美国现有技术路线。 美国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他们推出“复制者计划”等政策,试图推动军工供应链“去中国化”,但现实却狠狠打脸。 2024年美国九大关键国防项目的一级供应商中,9.3%是中国企业,导弹防御领域依赖度高达11.1%。 更讽刺的是,那些最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的军工初创企业,往往是对中国制造依赖最深的群体。比如马赫工业公司,一边在总部悬挂倒计时牌炒作台海冲突,一边偷偷采购中国发动机拼装产品。 美国试图通过“友岸外包”重建供应链,但效果有限。瑞典LKAB公司计划2026年投产稀土工厂,但欧洲的项目远水解不了近渴。 美国本土唯一的稀土矿,开采的2/3稀土仍需运往中国加工。就连美国国防部自己都承认,重建本土镓产业链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而在这十年里,中国稀土技术还在不断升级,比如氧化镓技术可能将雷达探测距离提升至11000公里,彻底改写战场规则。 美国军工的依赖是全球化分工的必然结果。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掌握稀土分离、钛合金加工、电子元件制造等核心技术。 美国长期追求高附加值产业,放弃了制造业基础,导致供应链“空心化”。当硅谷的创业者描绘未来战场蓝图时,他们发现实现这些愿景所需的基础零部件,早已远在太平洋彼岸。 如今,美国军工复合体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越想摆脱中国依赖,就越离不开中国。F-35的雷达需要中国镓,导弹发动机需要中国钕磁铁,无人机需要中国航发,机器人需要中国作动器。 这些依赖就像一根根看不见的线,将美国军工牢牢绑在中国供应链上。而中国通过稀土出口管制、技术升级等手段,正在精准打击美国的“七寸”。 可以说,美国军工的“中国依赖症”已经病入膏肓。除非他们愿意花费数十年时间和数千亿美元重建产业链,否则只能继续在中国制造的“阴影”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军事优势一点点流失。而这,或许正是中国在大国博弈中最大的底气之一。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老美引以为豪的军工复合体其实也要依赖中国制造,而且现在老
罗普娱记
2025-07-08 13:35:0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