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他一人歼敌400余人,立下汗马功劳,复员时却因工作人员写错一字,苦干33年临时工,直到退休后,老英雄的英勇事迹才终于被曝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深秋,在朝鲜上甘岭的537.7高地,战斗进入了最激烈的时候,志愿军部队连续多日坚守阵地,敌人不断进攻,炮火几乎将山头削平,蒋诚,当时23岁,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一师的一名机枪手。 他和战友们已经坚守了好几天,战壕中几乎没有完整的掩体,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血腥气,敌人的炮弹不停地轰炸,每一秒都可能是生命的终点。 战斗进行到第九天的时候,蒋诚所在的阵地被美军猛烈攻击,周围战友伤亡惨重,整连只剩下几名士兵还能继续战斗,敌军飞机低空扫射,机枪火力密集到几乎无处躲藏。 在一次空袭中,蒋诚被爆炸气浪掀起,跌倒在地,他腹部被弹片划开,肠子流出,他没有离开阵地,而是用焦土捂住伤口,撕下绑腿捆住腹部,又继续爬回阵地,用剩下的力气操控重机枪还击。 蒋诚凭着极强的意志,拖着重伤的身体继续射击,他用重机枪命中一架美军飞机,敌机燃烧着坠入山谷。 在敌军火力最猛的时候,他始终没有退后一步,这场战斗中,他一人击毙了400多名敌人,是整个阵地上最关键的火力点之一,战后他被授予特等功,并获得了一等功的荣誉。 1955年,蒋诚因伤复员,他带着军功和一封从志愿军司令部发出的立功喜报回到重庆合川县隆兴乡,他没有告诉乡亲们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只是默默地回家务农。 当时应当寄到老家的喜报被错写为“兴隆乡”,邮递员按照地址投递无果后,原件被退回,乡里没有接收到这封关键的信件,蒋诚也从未主动提起过,他将军功章包好,连同旧军装一起封存在樟木箱底,不再提起那段历史。 失去了官方认可的身份,蒋诚被当作普通退伍兵对待,他没有正式编制,被安排到县蚕桑站做临时工,养蚕是一项辛苦的体力活,收入微薄,工作强度大,他每天天不亮就进烘房捻茧,夜里还要守着桑房防止损耗。 有一次锅炉爆裂,热水冲出,他为了堵住漏点跳进水池,两条腿被烫得通红,皮肤脱落,他没让站长报工伤,只是简单处理后又继续工作。 蒋诚在蚕桑站一干就是33年,他从未要求转正,也没申请优待,家中十分清贫,三个孩子穿着补丁衣,吃的是红薯和咸菜,他的妻子早年去世时,他正在加班烘茧,没能送上一程。 他也没有向单位请假,只是草草料理后事,又回到工作岗位,每年过年,他靠自己攒下的一点钱给孩子们买点瓜子糖果,一年到头吃肉的机会屈指可数。 1988年,合川县志编纂工作启动,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在查阅老档案时,翻到了一份1953年签发的立功喜报。 上面记载着一名叫蒋诚的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的战绩:歼敌400人,击毁敌机两架,重伤仍坚守阵地。 喜报上的地址是兴隆乡,但在县志旧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地名,只有一个隆兴乡,校长觉得可能是写错了,便托人四处打听,终于在蚕桑站找到了已经年近花甲的蒋诚。 当年错投的喜报终于找到主人,蒋诚的英雄身份得以确认,县政府经过核实,迅速作出处理,为他办理了转正手续,补发了退休待遇。 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人们才知道这位穿补丁军装、天天帮人修车的老汉,就是当年打下美军飞机的战斗英雄。 蒋诚对这突如其来的改变没有表现出激动,他依旧每天清早到蚕桑站剪枝,养蚕季节忙碌到深夜,有记者来采访,他也只是简单讲述当年经过,不肯多言。 他说过,他只是活得久一些,更多的战友永远留在了异国土地,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只是做了一个军人该做的事。 蒋诚没有因为33年的临时工生涯抱怨一句,也没有因为晚来的荣誉而高调行事,他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把功勋看得很淡,他活得平实、踏实,也因此让无数人敬重。 他的一生,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也让人看到了一个真正军人对信念的坚守,他的荣誉迟到了三十多年,但他从未遗憾,因为他早已把荣誉埋进心底,靠着一份坚韧和担当走过了人生的每一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七一网——寻访红色印记|一等功臣蒋诚深藏功名的传奇故事
抗美援朝时,他一人歼敌400余人,立下汗马功劳,复员时却因工作人员写错一字,苦干
如梦菲记
2025-07-08 17:24: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