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7年,52岁的李隆基要娶20多岁的儿媳妇杨玉环。他问儿子李琩:“我想娶杨玉环为妻,你可愿意?”李琩蒙了,以为自己听错了,想了一下才说道:“父皇,那杨玉环是儿臣的妻子,您想娶她?” 李隆基,也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是大唐第七位皇帝,出身皇室,亲历过无数宫廷风雨。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在政治漩涡中摸爬滚打,既有胆魄也有手段。三十岁登基时,他的朝政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李隆基用实际行动打下了“开元盛世”的根基,是千百年来难得的明君。 可惜,盛极而衰是历史的规律。年过半百之后,唐玄宗性格也逐渐变了。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去世,让他心中长久难愈,后宫三千佳丽再无一人入得他法眼。他日渐孤独,对权力的执着也慢慢被感情所替代。 此时,寿王李琩正值风华正茂,是李隆基和武惠妃的儿子。武惠妃在世时,母以子贵,李琩在宫中风头正劲。杨玉环,这位弘农杨氏的女儿,幼年失去父亲,被叔父带到东都洛阳。她性格温婉、聪明伶俐,尤以美貌和才情著称。年仅十七岁,就嫁给寿王为妃。小夫妻感情不错,在寿王府里琴瑟和鸣。 宫里的风波悄悄转动。有一次,唐玄宗因事来到寿王府,看见杨玉环,心头立刻泛起涟漪。据说她的气质和已逝的武惠妃有几分相似,眉眼温柔,谈吐大方。此后的日子,李隆基再见杨玉环时,总是多看两眼。日积月累,这份喜欢在皇帝心头越来越深。身为一国之君,他习惯了得不到的就要想办法得到。 但杨玉环毕竟是儿媳妇。这种感情一旦挑明,无异于翻江倒海。李隆基自己也明白此事非同小可,硬来会引起朝堂动荡。于是他小心翼翼地试探儿子的态度。有一天,他单刀直入地问李琩:“我想娶杨玉环为妻,你可愿意?”李琩愣住了,不敢相信耳朵。等他回过神来,只能含糊地应下。做儿子的,哪里敢忤逆父皇?但那种心里的苦涩,恐怕只有自己能懂。 这个夜晚,李琩在寿王府徘徊良久,面对妻子欲言又止。杨玉环则是低头不语,心中五味杂陈。父皇的身份压得人喘不过气,哪怕再不情愿,这段夫妻缘分也注定要走到尽头。至此,夫妻恩爱的小日子,转眼成空。 做皇帝的,想要得到的东西,总能想出办法来。唐玄宗为了避开舆论的风口浪尖,打着“为太后祈福”的旗号,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赐号“太真”,让她暂时脱离王府。古代出家往往意味着和过去彻底切断关系。杨玉环其实只是表面上修行,实际上,玄宗早就有了后招。 杨玉环到了太真观后,时常被皇帝召见。几年后,唐玄宗让寿王李琩另娶新妇,杨玉环和寿王的夫妻关系算是彻底结束。终于有一天,李隆基将杨玉环从太真观接进皇宫,正式封为贵妃。 这时候的杨玉环才二十多岁,李隆基已经五十多岁。后宫佳丽三千,但皇帝只宠爱她一人。宫里的人都清楚,贵妃的地位甚至比皇后还高。唐玄宗亲自为她谱写《霓裳羽衣曲》,赏赐无数珠宝华服,甚至为她修建华清池、设梨园、开设快马驿站只为送荔枝到长安。杨贵妃喜欢什么,皇帝都尽力满足。 贵妃得宠,杨家也一步登天。堂兄杨国忠从小官爬到宰相,姐妹们也纷纷受封为国夫人,杨家亲友有的成了王妃,有的做了驸马,都沾了杨贵妃的光。长安城中,人人都在议论“杨家真是一步登天”。 可宠爱和权力捆绑在一起,风险也越来越大。杨国忠权倾朝野,收受贿赂、打压政敌,闹得人心浮动,朝野怨声载道。有人公开弹劾杨家,更多人敢怒不敢言。唐玄宗却一心沉迷歌舞,不理朝政,把国家大事全丢给杨国忠和一帮亲信。 外面的世界渐渐起了风暴。边疆节度使安禄山渐渐掌握了兵权。安禄山和杨贵妃“母子”相称,甚至可以自由出入后宫。杨家得势,李隆基放纵,天下的格局开始变了。 盛世的灯火最容易被风吹灭。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大军直逼长安。朝堂震动,李隆基终于意识到事情不妙。他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皇子皇孙们仓皇出逃。走到陕西马嵬坡,局势彻底失控。 禁军将士不肯前行,痛斥杨国忠误国。杨国忠父子被杀后,士兵们要求将杨贵妃处死以泄众怒。唐玄宗痛苦万分,不舍得亲手害了爱妃,可局势已经到了无法回头的地步。高力士奉命,将杨贵妃带到佛堂,白绫一条,终结了这段传奇。史书记载她三十八岁香消玉殒,杨家瞬间从云端跌入泥潭。 失去了杨贵妃,李隆基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他回到长安后,每天呆坐在殿中,对着杨贵妃的画像发呆。昔日那个意气风发、调动乾坤的皇帝,如今只剩满心悔恨。百姓和大臣议论纷纷:“开元盛世”终成回忆,大唐从此走下坡路。 从头到尾,杨玉环不过是个在风口浪尖上漂泊的小女子。从被选为王妃,到成为帝王宠妃,再到香消玉殒,她的一生如同被命运驱使的风筝,最终断线坠地。李琩被父皇“抢”走了妻子,只能忍气吞声,后来郁郁寡欢,远离权力中心。杨家一门,起于贵妃,毁于贵妃,世间的荣华富贵,转瞬即逝。 唐玄宗这位皇帝,前半生创造盛世,晚年却做了让世人难以接受的选择。他可以随心所欲,却没能把持住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盛世的背后,是亲情、权力、爱情和伦理之间的不断碰撞和撕扯。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