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儿媳鲁王妃凌迟处死后,她61岁的老父亲汤和长跪不起,含泪说道:“臣还有一小女,愿做鲁王继妃!”3年后,鲁王被毒死,年纪轻轻就守寡的继妃十分怨恨:“都是姐姐害了我!” 朱元璋,这个从乞丐翻身做皇帝的传奇人物,靠着聪明才智和狠辣手段,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推翻元朝,建起大明江山。他的故事听着挺励志,可治国那叫一个严苛,对功臣和子孙管得跟铁桶似的,谁敢出格,他绝不手软。鲁王府的悲剧,就是他铁腕治国的一个缩影。 鲁王朱檀,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小时候聪明伶俐,很得老爹欢心。15岁封王,去了兖州就藩,本以为能好好做个藩王,结果没几年就变了味儿。远离京城,没人管着,他开始放纵自己,迷上了炼丹,想长生不老。为了这荒唐的追求,他甚至用男童做“药引”,搞得几十个孩子失踪,百姓气得要炸。 朱元璋听到这事儿,气得拍桌子,马上派人查了个底朝天。结果查出来,鲁王妃汤氏为了救丈夫,也掺和进了这桩丑闻。朱元璋可不管你是谁,直接下令把汤氏凌迟处死,手段之狠让人咋舌。汤氏的爹汤和,当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功臣,61岁了,听到女儿被剐,心都碎了。他跑到宫门外,长跪不起,眼泪一把一把地掉,硬着头皮说:“臣还有个小女儿,愿意给鲁王做继妃。”这话听着多心酸,一个老父亲为了保家族,只能再搭上一个女儿。 朱元璋看在汤和多年的情分上,点了头。可这事儿没完,鲁王朱檀压根没改邪归正,还是钻在炼丹里出不来。1389年,他才19岁,就因为中毒死了。年纪轻轻的继妃汤氏,嫁过来没几年就守了寡,心里满是对姐姐的怨恨,觉得是姐姐的错连累了自己。这一家子,死的死,怨的怨,真是让人唏嘘。 这事儿看着是鲁王自己作死,可背后少不了朱元璋的影子。他对儿子们管得太严,动不动就用酷刑立威,鲁王妃被凌迟,既是惩罚,也是给其他藩王敲警钟。汤和献女续弦,表面是忠诚,实则是被逼无奈,谁敢跟朱元璋对着干啊?可这代价也太大了,一个女儿没了,又搭进去一个,换来的还是鲁王的死和继妃的恨。 朱檀也不是啥好东西,沉迷炼丹害人,堕落得彻底,但你说他完全没救吗?也许是年轻气盛,没人拉一把就彻底歪了。他爹朱元璋管得严是严,可光靠高压不讲引导,儿子们一个个不是吓得战战兢兢,就是像朱檀这样破罐子破摔。继妃的怨恨听着挺刺耳,但想想她年纪轻轻就守寡,日子过得像行尸走肉,能不恨吗? 朱元璋治国,铁腕是出了名的。他从乱世里杀出来,深知江山来之不易,对贪官污吏和不听话的功臣下手从不留情。对子孙也一样,生怕他们败坏了大明基业。可这种严到极致的办法,真管用吗?鲁王府的事儿就挺耐人寻味。朱檀管不住自己,汤氏被凌迟,汤和献女,最后一家子还是散了,怨气冲天。这治国理念听着挺硬气,可实际效果咋样,还真不好说。 有人觉得朱元璋严厉点没错,毕竟刚打下江山,不狠点压不住乱子。可也有人说,他这手段太过了,把人当机器管,功臣寒心,子孙也活得憋屈。鲁王这事儿,不光是朱檀一个人的问题,汤和的牺牲、继妃的痛苦,都是朱元璋高压政策结出的苦果。 鲁王府的悲剧,放到明初的大背景里,就是个小插曲,可这小插曲里藏着大道理。朱元璋想用铁腕保江山,结果儿子堕落,儿媳被剐,老功臣含泪献女,最后还是个悲剧收场。这说明啥?光靠严刑峻法,压得住一时,压不住人心啊。汤和61岁跪那儿求饶,继妃咬牙切齿地怨姐姐,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权力再大,也抹不平人性的挣扎。 这事儿过了几百年,回过头看,还是挺让人感慨。朱元璋的铁腕治国,到底是稳住了大明,还是埋了啥隐患?鲁王这档子事儿,算是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切口。
皇帝为何不担心被御前侍卫刺杀?御前侍卫们第一天宫里站岗的时候都忍不住唠嗑,你问
【9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