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为什么非要推崇立嫡立长?要是立贤,就没了统一标准,继承规矩也就成了废纸。毕竟“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而“贤不贤”这事太主观。 就说我们自己,谁家爹妈不觉得自己的娃聪明?就算成绩差,也只会说孩子爱玩不用功,脑子其实灵光得很。除了少数孩子身体不好,几乎没哪个爹妈会说自家娃笨得没救。 可历朝历代的皇帝,对自家娃往往不怎么亲自带,一年见不了几面太正常了。这时候,孩子聪不聪明、贤不贤,谁说了算?还不是身边的人。宦官也好,大臣也罢,传来的消息都带有偏见。 有人说,等孩子长大了给点事做就行。就像《雍正王朝》里演的,大阿哥管礼部,四阿哥当领侍卫内大臣,老八管户部,老十三管刑部,老十四做大将军。 但看看中国历史上四百多个皇帝的平均寿命,能活到前四个儿子长大成人、走上岗位的有几个?太少了。大多数皇上去世时,孩子还只是半大不小的年纪。 到这里,你该明白为什么说立贤是伪命题了。但这只是最浅的一层原因,更深的原因,是嫡长子制和立贤带来的权力来源不一样。 古代总说皇上是奉天承运,啥是天运?你从哪个娘胎里出来?你是第几个出来的?这就是天运。符合“天子受命于天”的说法,谁来都改不了。 所以太子登基,是理所当然,不用感谢任何人。而立贤就不同了,几个儿子互相较劲,肯定不能单干。找大势力支持,网罗人才培养自己的班底,这些都少不了。 好不容易杀出重围坐上龙椅,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帮手总得回报吧?毕竟大伙陪伴了这么多年,可失败了就什么都没了。 还有个原因,大家总爱以史为鉴。看到胡亥、杨广都是因为不立嫡长,结果大好江山二世而亡,就更觉得嫡长子制靠谱。 当然,这些都是设立这套体系时的想法,更多是站在皇上的角度找最优解。但设立和执行,往往是两码事。 实际中你会发现,最想推翻这套体系的,恰恰是历朝历代的皇帝。而拼命维护它的,往往是本该被防备的大臣。 电视剧里常演,皇上要废太子,下面一群人又哭又闹地拦着。史书里更多,万历皇帝为了“争国本”,就跟大臣吵了一二十年,最后光宗只当了一个月皇上。 明明嫡长子制对皇上有利,对想投机的大臣不利,咋现实中双方态度反过来了?因为体系是理性的,可人是感性的。 皇上也是人,那么多儿子,难免看这个顺眼,看那个不顺眼。再受宠妃影响,想换太子也能理解。 大臣们拼命劝阻,很大程度是因为后来读书人没那么多心思站队了。看了太多投机失败的,就算成功了,权臣也没几个有好下场。 宋明以后,文臣们把求稳当成第一要务。与其搏那个虚无缥缈的“从龙之功”,说不定成功后还会被鸟尽弓藏,不如维持现状保险。 而且在儒家体系里,立嫡立长占着道德制高点,反对起来理直气壮。 就算反对没成功,新皇上是靠“贤”上位的,自己当年站在祖宗家法的立场说话,也没错。 要是保住了嫡长子,新皇上看在自己当年摇旗呐喊的份上,说不定还能给点好处。 就这样,一套原本为了防止下面人搞事的体系,慢慢成了下面人誓死捍卫的真理,挺有意思的。 很多人说嫡长子制消亡,是因为清朝雍正以后的秘密立储制度。乾隆是雍正去世时最年长的儿子,道光是嘉庆去世时的长子,咸丰也是长子。 大清说“不论资排辈随意挑选”,可除了康熙到雍正、乾隆到嘉庆这两次交接,大多还是嫡长子上位。 你说这是巧合,还是只是摆摆样子?#趣史谈##历史##古代为何推崇立嫡立长#
皇帝为何不担心被御前侍卫刺杀?御前侍卫们第一天宫里站岗的时候都忍不住唠嗑,你问
【9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