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宋时轮,1948年淮海战役时,乘坐吉普车不慎误入国军阵地,没想到国军营长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4 19:42:20

开国上将宋时轮,1948年淮海战役时,乘坐吉普车不慎误入国军阵地,没想到国军营长突然压低声音说道:“报告司令员,我是中共地下党员王世江,奉党组织之命潜伏敌军内部进行策反,从此刻起,我一切行动听从司令员指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华东某处的运河北岸,寒风裹着夜色,吹得人睁不开眼,就在这寂静的战地前沿,一辆吉普车孤零零地沿着乡间小路缓慢前行,车上坐着几位解放军指挥员,其中一位正是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的司令员宋时轮,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亲自观察敌方阵地的地形,为即将展开的战斗做好准备。   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宋时轮有个习惯:无论战事多紧,他总要亲自到一线了解情况,纸上的地图再详尽,也比不上眼睛看到的实地,淮海战役刚刚打响不久,他带着政委刘培善和警卫人员,决定趁夜深入敌前,尽快摸清运河沿岸的布防情况,为大部队的下一步行动争取时间。   然而,那晚的夜色格外浓重,乡间小路七拐八弯,景物模糊不清,吉普车在一阵颠簸之后,不知不觉驶进了敌军控制的区域,他们并没有立刻意识到这一点,直到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和军靴踏地的声音,才猛然警觉,几名士兵迅速将车辆包围起来,气氛一触即发。   宋时轮和随行人员被带往附近的一处军营,营地里掌握情况的,是一位看上去颇为镇定的营长,他是国民党59军111团3营的负责人,名叫王世江,在那个危急时刻,谁也没有料到,这位敌营指挥官,竟然早已是中共地下党的一员。   王世江的身份,并非一朝一夕秘密策划的结果,他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接触过共产党的思想,1940年秘密加入党组织,之后,他按照上级指示,继续留在国民党军中,伺机策反,多年来,他在部队中积累了一定威望,也暗中影响了一批士兵,这支营队虽然挂着国民党的番号,但骨子里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那一夜的突发事件,反而成了王世江等待多年的时机,面对突然“闯入”的宋时轮,他迅速做出决定:立即撤出所辖阵地,并安排部队撤离桥头,为解放军让出关键通道,整支营队连夜转移,没有开一枪,也没有引起敌军怀疑,就这样,一条原本需要强攻的咽喉要道,被静悄悄地打开了。   这次意外的接触,不仅保住了宋时轮等人的生命,更在战术上带来了重大转机,解放军得以迅速通过这一路段,向南推进,将黄百韬部队包围于碾庄圩地区,黄百韬兵团,是国民党军的重要主力之一,人数高达十万,失去了运河防线的支撑,他们被围困后难以脱逃,最终全军覆没。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其规模之大、作战之激烈,在整个战争史上都属罕见,这场战役的胜利,并不只是依靠正面战场上的拼杀,像王世江这样深藏在敌营中的地下党员,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正是这些看不见的战线,在关键时刻撕开了敌人的防线,减少了正面冲突所需付出的代价。   事实上,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类似的策反并不罕见,在前线激战的同时,党组织早已在国民党军内部布下重重棋子,从张克侠率部起义,到何基沣在徐州外围打开缺口,这些“后门”的打开,使得原本固若金汤的防线屡屡出现漏洞,王世江所率的3营只是其中一环,却恰好在战役初期发挥了杠杆作用。   解放军在这场战役中投入兵力约60万人,而国民党方面超过80万,按兵力计算,解放军是处于劣势的,然而,最终结果却是国民党主力被彻底瓦解,除了灵活的战略布置与精确的战役指挥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内部瓦解工作的成功。   在战役中,华东和中原地区的数百万民众参与了支前工作,他们用小推车运送粮食、弹药,协助伤员转移,夜以继日地修路架桥,保障着前线的后勤供给,而在敌军内部,像王世江这样的地下党员,破坏交通、传递情报、策动起义,构成了一张无形却高效的战场网络。   宋时轮在战后多次回忆这段经历时,都会提到那次夜晚的“偶遇”,他说,那一夜如果没有王世江和他的部队,后果可能难以想象,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转折,整个战局才得以快速推进,为后续的包围和歼灭创造了条件。   战役结束后,宋时轮继续在解放军中担任重要职务,他参与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率领志愿军第九兵团赴朝作战,指挥过著名的长津湖战斗,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晚年则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致力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理论研究。   至于王世江,这位在关键时刻立下战功的营长,在起义后随部归队,继续为人民军队服务,虽然公开资料不多,但他的这次果敢行动,已被载入党史、军史之中,成为淮海战役中不可忽视的一笔。   信息来源:淮海战役中宋时轮的“惊险一幕”——人民政协网  

0 阅读:715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