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不止西藏人知道,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男子在攀登喜马拉雅山时,在4800米的地方,发现前方有一片绿色,他抬头往前面山坡瞅了一眼,瞬间就僵住了,只见岩石缝里密密麻麻长着一片植物:这不是苞叶雪莲吗?平时想见一株都得靠运气,没成想这儿居然有一大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海拔4800米的地方看到一片绿色,绝对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那是一个常人难以踏足的世界,空气稀薄,风如刀割,脚下尽是冰冷粗粝的岩石,可就是在这样的荒芜之地,有人用手机记录下了一幕令人惊叹的画面——成片植物在岩石缝间悄然盛放,颜色温润,形态奇特,宛如高原之上的奇迹。 这是一种名叫“苞叶雪莲”的植物,它不是花坛里娇贵的花朵,也不是温室中被精心呵护的观赏植物,而是那种能在最恶劣环境中静默生长的生命体,它的叶片外包着黄绿色的苞叶,形状略呈莲状,给人一种神圣又顽强的感觉,但别被它的莲花外形骗了,它其实和菊科植物更亲近,是向日葵的远亲,这种植物在藏语中也有自己的名字,叫“漏紫多保”,意思大致与其形态和用途有关。 苞叶雪莲之所以震撼人心,不仅在于它罕见的美丽,更在于它所生长的环境极其严酷,在接近雪线的地带,温度常年低到几乎没有植物愿意扎根,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强烈的紫外线几乎可以灼伤皮肤,而它,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凭借自身本领顽强地活着,它全身布满绒毛,叶子严密包裹,这些并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吸热保温、抵抗高原强光,它的根扎得极深,能从岩缝中汲取哪怕一点点水分与养分,这些“装备”,是它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的秘密武器。 不过,苞叶雪莲并不常见,它的生长周期很慢,三到五年才可能开花一次,种子只有在接近零度的温度下才能发芽,而且它对生长环境极其挑剔,不容许任何微小的干扰,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踩踏,也可能造成整片植株的死亡,所以过去很多人即使在高原上徒步多年,也未必能遇上一株,更别说一整片了。 这次之所以能被拍到成片生长的苞叶雪莲,并不完全是运气问题,科学家们指出,这背后可能还藏着更深层次的自然变迁,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悄然后退,部分原本被冰雪覆盖的区域开始“裸露”出来,这些区域虽然依旧恶劣,但对于一些极端耐寒的植物来说,反而成了新的生长空间,苞叶雪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石缝中挣脱冰雪的束缚,悄无声息地站了出来。 视频一经流传,迅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人们一边感叹自然的神奇,一边也开始担忧是否会有人因此前往采摘或破坏,在社交媒体的放大镜下,一个原本默默生长的生态角落,突然成为备受关注的“打卡地”,这虽然让更多人认识了苞叶雪莲,但也无形中给这种脆弱的生命带来了风险。 苞叶雪莲并不是谁都能触碰的存在,它早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属于二级保护级别,任何未经许可的采摘行为都属于违法,这种保护不仅是出于对植物本身的珍视,更是为了守护整个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因为一株雪莲的死亡,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生态链反应,最终影响的不只是植物本身,还有它所依赖的生境和周边物种。 更重要的是,苞叶雪莲并不是一种可以“移植”的植物,它之所以能活在接近雪线的地方,是因为它已经适应了那里的光照、温度、湿度、风力等多种极端因素,一旦被带离原生环境,就算是移到同样高海拔的区域,也未必能存活,更别提有人会想把它带回城市养在阳台,那几乎就是判了它的“死刑”。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在数字时代我们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一段视频,可以让千万人隔着屏幕惊叹;但如果有人因此亲自前往、踩踏、破坏,那这份“传播”就从欣赏变成了干扰,我们常说要亲近自然,可亲近并不意味着必须靠近,保持距离,有时候才是最深的尊重。 信息来源:新华社:刷到视频的朋友有福了!祝你好运连连!网友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发现成片“稀有植物”苞叶雪莲,2025-09-11 08:00
最近,男子在攀登喜马拉雅山时,在4800米的地方,发现前方有一片绿色,他抬头往前
【14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