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怒江大桥建成时,一个排长纵身跳入江中壮烈牺牲,时至今日,怒江大桥不允许停车和拍照,全程有武警守卫,往来的车辆经过时都会鸣笛以示敬意。[666] 站在怒江大桥上往下看,江水湍急,浪涛汹涌。这座1953年建成的大桥至今仍保持着特殊规定,禁止停车拍照,全程武警守卫。 绝大多数经过车辆会鸣笛致意,这一传统始于70年前,与一位解放军排长的牺牲有关。 当年修桥比打仗还难!怒江峡谷最窄处仅30米,两岸是近乎垂直的悬崖。 1951年解放军第十八军奉命修桥时,测量员需拴着绳索悬在崖壁作业,面临极高风险,每秒7米的流速让江水变成了吞噬生命的猛兽。 施工期间共牺牲28名战士,1952年雨季,山体滑坡导致5名战士和施工设备坠江,是施工中伤亡最严重的事故。 但最让老兵们铭记的,是排长李明德的选择。 桥墩浇筑到最关键的第4号墩时,水泥输送管突然爆裂。当时水泥一旦凝固就会导致桥墩报废,李明德带着两名战士绑着麻绳滑下30米深的桥基。 修补时绳索断裂,两名战士坠江。李明德完成抢险后下水营救,不幸牺牲。 李明德同志在确保桥墩质量后,毅然下水营救战友,展现了革命军人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大桥通车后,在桥头设立了永久岗哨。守卫制度延续至今,既是对烈士的纪念,也因大桥仍是滇藏线咽喉要道。 武警云南总队执勤支队每天24小时值守,近五年成功处置11起危化品车辆险情。 鸣笛是跑西藏线司机自发的规矩,这个不成文传统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十八军汽车兵经过大桥都会鸣笛三声。 如今西藏军区汽车团仍保持着这个仪式,地方车辆也纷纷效仿。三声笛音穿越峡谷,像是对逝者的呼唤,更像是对精神的传承。 大桥护栏上系着不少哈达,当地藏族群众说,每年清明节,都有人来此祭奠。 李明德等烈士的名字已被刻入怒江大桥纪念馆英烈墙,这些名字背后,是28个年轻的生命,是28个家庭的永恒等待。 这座全长87米的老桥至今仍是战略要道,年均通行物资30万吨,2022年曾创下单日通行军车200辆的纪录。 为保护这座桥,2015年国家投入2.3亿元进行抗震加固,并在上游新建复线桥分流车辆。新桥承担了大部分通行压力,老桥得以“退居二线”。 但老桥的地位无法替代,每当军车队列经过,整齐的鸣笛声依然会在峡谷中回响。 哨兵们知道,他们守护的不只是一座桥,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从1953年到现在,换了一茬又一茬的战士,但那份责任从未改变。 常跑这条线的司机都知道,这里不能随意停车拍照。但他们也都知道,这座桥值得每一声敬意的鸣笛。 站在新桥上望去,老桥的钢架结构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江水轰鸣声中,又一队军车鸣笛驶过,哨兵持枪肃立。 70年过去了,这段用生命铸就的通途,仍在续写着穿越时空的致敬。每一次鸣笛,都在提醒后人:今天的通途来之不易。 信源: 新华网——没有终结的寻找——追寻川藏公路上的一位无名烈士 中国军网——通往雪域高原的“幸福路”
1953年,怒江大桥建成时,一个排长纵身跳入江中壮烈牺牲,时至今日,怒江大桥不允
天地菜男
2025-07-11 17:36:01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