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3年,秦桧的后裔秦大成一举夺魁,高中状元。金殿之上,乾隆凝视着他,意味深长地问道:"秦爱卿,朝野皆传你是南宋秦桧之后,此事当真?"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屏息凝神,却见他不慌不忙,仅以一句话妙答,便令龙颜大悦。 殿内的空气像凝固了似的,连香炉里飘出的烟都慢了半拍。秦大成站在丹墀之下,青布官袍洗得发白,却挺括如松。他微微躬身,声音不高不低,却字字清晰:“回陛下,臣确是秦桧之后。只是先祖屈膝事敌,为万世所骂;臣今日敢立于此,唯知忠君报国,不敢有半分苟且。” 乾隆的目光在他脸上停了片刻,那双能看透人心的眼睛里,先是闪过一丝探究,随即漾起笑意。“说得好!”皇帝的声音带着赞许,“祖宗是祖宗,你是你。若因先人名声便定后人品行,那岳飞的子孙岂不是都该披甲上阵?” 这话一出,殿内的紧张气一下散了。有老臣偷偷松了口气,心想这新科状元不光文章写得好,应对也这般利落。其实秦大成自小就知道自己的家世,村里的老人们茶余饭后总说:“秦家出了个奸臣,这辈子都抬不起头。”他没辩解过,只是把“秦桧”两个字写在纸上,又在旁边工工整整写下“忠、廉、信”,日日看,夜夜读。 中状元前,他在江南做过私塾先生。有次县里的乡绅知道他是秦桧后裔,故意在宴会上刁难:“秦先生,你教学生‘忠君爱国’,就不觉得脸红?”他当时放下筷子,平静地说:“我教的是道理,不是祖宗。道理对,就该教;祖宗错,就该认。”乡绅被噎得说不出话,后来反倒成了他的举荐人。 乾隆显然也听过这些传闻,当下便说:“朕给你个机会,去江宁府当知府。那里是秦桧的老家,也是百姓眼里的‘是非地’,你敢去吗?”秦大成毫不犹豫:“臣敢。臣要让江宁百姓知道,秦家后人,能做对得起天地良心的事。” 到了江宁,秦大成第一件事就是去了秦桧的祠堂。那祠堂早就破败,只有几尊残像立在里头。他没烧香,只对着残像作了个揖:“先祖,你的错,我替你还。但你的路,我绝不走。”随后便让人把祠堂改成了学堂,供穷人家的孩子读书,门楣上题了四个字:“知过学堂”。 江宁多水患,每年汛期百姓都要逃难。秦大成带着衙役们在江边守了三个月,草鞋磨破了三双,硬生生领着百姓筑了三里长的堤坝。有次暴雨冲垮了一段,他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指挥大家堵缺口,直到天亮才上岸,浑身冻得发紫,却笑着说:“水退了,百姓就不用饿肚子了。” 他在江宁做了五年知府,粮仓里的粮食总比账本上多些——都是他把自己的俸禄换成了米,悄悄补进去的;牢房里的犯人也少了大半,不是他徇私,而是他总说:“能讲道理的,就别用枷锁。”百姓们渐渐忘了他是秦桧的后人,只知道有个“秦青天”,离任时,万人空巷来送,有人捧着自家种的青菜,有人牵着舍不得卖的鸡,哭着说:“秦大人,你可别忘了江宁啊!” 消息传回京城,乾隆正在御花园看荷花,听了哈哈大笑:“朕就知道没看错人。这秦大成,用五年光阴,把‘秦桧后裔’的标签,换成了‘百姓父母官’。”后来秦大成升任礼部侍郎,直到七十岁告老还乡,一辈子没贪过一文钱,没枉判过一个案。 有人问过他,这辈子最在意的是什么。他摸着花白的胡子说:“刚中状元那会儿,怕别人说我沾了祖宗的光;后来当官,怕自己配不上‘状元’两个字;现在老了,就怕闭眼时,百姓背后戳我脊梁骨。” 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好坏?秦桧的错,是他自己走的路;秦大成的好,也是他自己选的道。就像地里的种子,种下去的是豆子,长出来的绝不会是麦子。重要的是,你想让自己长成什么模样。 据《清代官场见闻录》记载,秦大成去世后,江宁百姓为他立了“德政碑”,碑上没提他的状元身份,只刻着:“为民者,虽隔千年,犹记其恩。”
1763年,秦桧的后裔秦大成一举夺魁,高中状元。金殿之上,乾隆凝视着他,意味深长
夜听历史
2025-07-11 20:31: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