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无人机7月10日低空突入立陶宛领空,直指首都维尔纽斯,虽仅是泡沫拼装的Ger

冷冻国际 2025-07-11 21:00:18

俄军无人机7月10日低空突入立陶宛领空,直指首都维尔纽斯,虽仅是泡沫拼装的Geran-2,却瞬间引爆全国警报,总理和议长被紧急护送进防空洞,北约战机10分钟内升空待命。   俄罗斯这一下,真把立陶宛高层吓得不轻,维尔纽斯的警报声拉响那一刻,全世界都屏住了呼吸。   7月10日,临近正午时分,立陶宛边防雷达突然捕捉到一架从白俄罗斯方向低空逼近的飞行器。   三分钟内,空军紧急上报国家危机指挥中心,最高等级空中警戒机制骤然启动。   总理帕鲁茨卡斯和议会议长斯克维尔内利斯当时正在政府大楼会见记者,安保人员当即中断会议,将两人护送至地下防空洞。

这不是演习。这是真实发生在北约成员国首都的警戒时刻。坠毁在舒姆斯卡斯边境森林地带的飞行器残骸,最终被确认为俄罗斯 “非洲菊”电子战诱饵无人机。   这种由胶合板和泡沫塑料拼装的简易装置,是俄军“天竺葵”系列的衍生型号,专用于模拟攻击无人机信号以诱骗敌方防空系统。   与乌克兰战场上携带爆炸物的“天竺葵-2”不同,此次侵入的机体既无战斗部也无弹药,本质上是一具 刻意放大雷达反射信号的“飞行标靶”。   可正是这个“飞行标靶”,触发了立陶宛全国警报。当防空警报响彻维尔纽斯时,北约波罗的海空中巡逻编队立即 从例行训练模式切换至实战待命状态。   尽管最终未实施拦截,但整套响应流程的启动速度,印证了北约部队在该空域的高度戒备态势。立陶宛政府事后声明称此次行动“纯属标准安全程序”,强调无人机“不构成实际威胁”。   官方通报指出,该机体或因 导航系统故障或电子战干扰偏离航线,最终燃料耗尽坠落在距首都30公里的边境地带。   但多个本地媒体观察到,政府大楼在警报期间确实出现短暂人员调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助理坦言:“当雷达信号直扑首都时,没人能完全排除最坏可能性。”   从技术层面看,这架“非洲菊”的设计本意就是暴露行踪,其胶合板外壳内嵌金属结构,专为在雷达屏幕上伪装成攻击型无人机,意图消耗对手昂贵的防空导弹。   这种低成本消耗战术在乌克兰战场已被反复验证。但问题在于,它闯入的是北约核心领空,且轨迹深入立陶宛腹地。

俄罗斯是否蓄意为之?若按俄军事专家事后的解释,这只是一次“类似民航偏航的技术事故”。   但地缘政治的现实是:立陶宛与白俄罗斯700公里边境线对面,俄军战术核武器已部署就位;而在过去两年间,波罗的海国家领空累计记录到逾百次俄飞行器异常逼近事件。   立陶宛的反应看似“过激”,实则根植于切肤之危。 作为北约最前沿的“警戒哨”,其国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牵动集体防御条款。   正因如此,北约指挥链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状态切换,无论这是意外还是试探,联盟的应急机制已然通过了一次压力测试。   俄罗斯这次行动,客观上让北约的神经反射显影于世。它也让波罗的海国家再度确认:当一架胶合板无人机都能穿透领空直指首都时,生存恐惧从非臆想。   这颗泡沫塑料包裹的“非洲菊”,没有爆炸当量,却有心理震撼力。它不需要摧毁建筑,只需动摇安全感便达成战略效果。

立陶宛启动了预案,因其不得不为;北约绷紧了弓弦,因其不可懈怠。   无论这是单纯的故障还是精明的算计,7月10日之后,波罗的海的每一阵引擎嗡鸣,都将让欧洲的防空雷达屏亮得更早一分。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冷冻国际

冷冻国际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