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卢比奥披露:在2025年6个月时间,俄军已经阵亡10万人。这样的话,俄

赵财苗 2025-07-12 00:43:02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披露:在2025年6个月时间,俄军已经阵亡10万人。这样的话,俄军平均一天就要损失552名俄军,平均2.6分钟,俄军就要损失1个人。 ​有分析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会找朝鲜帮忙,如果只损失很少的人。会去找朝鲜帮忙吗?肯定是伤筋动骨了。 ​俄罗斯是一个很讲法律的地方,俄罗斯不会进行总动员。因此,一旦总动员,那么,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俄罗斯西方经济发达地区年轻人就要上前线,这样的代价太大。 ​俄罗斯主要利用高薪招募,边远地区中青年人,还有监狱囚犯,义务兵基本不会参加前线战斗。乌克兰的情况更恶劣,乌克兰已经开始满街找填线壮丁步兵了。 ​因为俄罗斯本身人口也是越来越少,莫斯科 、圣彼得堡斯拉夫白人数量都开始衰竭了。就多招募边远地区合同兵,力量不够,所以才会出现打仗跟过家家一样的慢悠悠打法。 卢比奥报出的这串数字,像块巨石砸进平静的湖面。10万条生命,摊在半年里,相当于每天从俄罗斯大地上硬生生剜走两个满编营。去过莫斯科郊外烈士陵园的人都知道,那里新添的墓碑最近半年就没断过,家属捧着的照片里,不少还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有的军装崭新得没来得及磨出褶皱。 难怪朝鲜的武器列车会出现在俄乌边境的卫星图上。俄罗斯什么时候需要这样"借兵"?当年打车臣,靠的是自己的特种兵;收复克里米亚,甚至没费多少子弹。如今要拉上第三方,说白了就是家里的兵源快见底了。有顿巴斯前线的老兵说,现在战壕里的新兵,一半是从没摸过枪的西伯利亚牧民,还有些连俄语都说不流利,是从北高加索地区招来的少数民族。 法律这道坎,俄罗斯跨不过去。联邦宪法里写得明明白白,总动员得经过国家杜马三分之二同意,可谁都清楚,莫斯科的大学生、圣彼得堡的工程师要是被拉去前线,第二天股市就得崩盘。去年有个民调显示,这两个城市80%的家庭反对总动员,街头巷尾的咖啡馆里,年轻人聊起战争都绕着走,生怕话题引到征兵上。 只能靠钱砸。给边远地区的合同兵开的月薪,相当于当地教师三年的收入,监狱里的重刑犯更直接——减刑五年,再发一笔安家费。可钱能买来人,买不来战斗力。赫尔松前线流传着个笑话:新补充的囚犯兵看见无人机就往战壕里钻,把老兵气得直骂,说还不如带条训练过的狗管用。义务兵呢?法律规定不准派去前线,他们最多在后方站岗,看着运往前线的棺木一辆接一辆驶过,眼神里全是复杂。 乌克兰那边更像是被榨干了最后一滴血。基辅的征兵点都设在地铁出口,穿迷彩服的人拿着名单堵人,有个视频里,六十岁的退休医生被拽着胳膊往军车上塞,他挣扎着喊"我连注射器都拿不稳了",可没人理会。利沃夫的教堂最近天天有人祈祷,不是求胜利,是求自家男人别被抓壮丁。有个面包店主说,现在雇人都不敢要年轻小伙,怕征兵的上门"一锅端"。 俄罗斯的人口账本早就经不起折腾了。莫斯科的小学,一个班能坐满三十人的都算稀罕,圣彼得堡的妇产科医院,床位空置率快到一半。边远地区的年轻人本来就少,这两年征兵征得厉害,有的村庄甚至找不出能种地的壮劳力。兵力跟不上,仗自然打不起来速决战。去年冬天那波进攻,俄军推进速度还没民用推土机快,前线指挥官私下抱怨:"不是不想冲,是冲上去就没人填防线了。" 说到底,战争到最后拼的都是人。俄罗斯用高薪和减刑凑数,乌克兰靠街头抓人续命,可战场上倒下的数字不会说谎。2.6分钟一个,听起来只是个数字,落到具体的家庭里,就是饭桌上永远空着的座位,是孩子再也等不回的爸爸。卢比奥说这话时或许带着政治算计,但那些消失在硝烟里的生命,才是最该被记住的重量。

0 阅读:1
赵财苗

赵财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