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月,一个日本和尚在上海被杀了,日本领事以此为借口,要求在上海的中国军队后撤15公里。蔡廷锴得知后,大怒:“日本人想在上海再搞个九一八,我蔡廷锴可不是张学良!上海也不是第二个东北!” 蔡廷锴出生于广东罗定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生活艰难。九岁时,母亲去世,家庭更加困顿。他只读了三年书,十三岁便辍学打工,补贴家用。在街头巷尾的劳作中,他目睹了穷人被欺压的场景,也感受到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本《三国演义》,书中赵子龙英勇杀敌的形象深深吸引了他。他立志投身军旅,保卫国家。1910年,十八岁的蔡廷锴瞒着家人,独自报名参军。 参军初期,蔡廷锴的经历并不顺利。他多次离开军队,生活颠沛流离。直到遇见陈铭枢,他的命运才发生转机。陈铭枢推荐他进入护国军军武堂学习,并引他加入国民党,为他的军旅生涯铺平道路。北伐战争期间,蔡廷锴屡立战功,逐渐崭露头角,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职位升至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他的部队与蒋光鼐的师合并,组建十九路军,他担任军长。1931年,十九路军奉命驻守京沪沿线,肩负起保卫重镇的重任。 1932年1月,上海的局势骤然紧张。一名日本和尚在当地遇害,日本领事以此为借口,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驻守上海的军队后撤15公里,意在为侵略上海制造机会。蔡廷锴接到报告后,立即召集将领商讨对策。他站在指挥部内,目光坚定,果断下令备战。几天后,日本军队向上海发起进攻。蔡廷锴迅速组织十九路军展开反击,亲自前往前沿阵地指挥作战。 战斗异常激烈,十九路军与日军在上海街头展开拉锯战。蔡廷锴在指挥部与前线之间频繁奔波,部署战术,确保防线稳固。他还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全民团结抗敌。通电发出后,他立即返回前线,继续指挥作战。后来,张治中率第五军赶到增援。两军联合,约四万将士对抗日军七万人的攻势。经过33天的血战,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成功守住上海,日军损失惨重,死伤万余人,被迫多次更换指挥官。 淞沪抗战让蔡廷锴名声大振。他因指挥得当、英勇抗敌,被誉为“抗日民族英雄”,并获颁青天白日勋章。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上海,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战后,蔡廷锴继续投身军务,致力于国家防务建设。晚年,他将精力转向教育,关注年轻一代的培养。他的故乡广东罗定为纪念他的功绩,在解放后创办了廷锴中学,旨在传承他的精神,培养国家栋梁。蔡廷锴的抗战事迹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
1932年1月,一个日本和尚在上海被杀了,日本领事以此为借口,要求在上海的中国军
何以为知吖
2025-07-12 11:23:33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