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男生高考575分,父母一气之下将其扫地出门,并断了其生活来源,他想复读,母亲却态度冷谈:“别找我们,各自安好吧!”一开始大家还为男生打抱不平,可当知道母亲愤怒的原因后,网友纷纷一边倒支持父母!网友:课都不上,考575,太浪费了。
小杨(化名)原本是年级前50名的尖子生,初中时成绩优异,是家人和老师眼中的“清北苗子”。长郡中学也是湖南省顶尖的重点高中,父母为了他的学业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我爸妈不抽烟不喝酒,连空调都舍不得开,说要攒钱供我上大学。”小杨回忆。
然而,一切在高二下学期起了变化。
那时,小杨无意中接触到短视频平台,起初只是学习累了刷几条放松一下,后来逐渐上瘾,短视频不看不舒服,游戏不玩不痛快。
他学会了用书挡着手机偷偷刷短视频、在夜深人静时蒙着被子玩手游,常常玩到凌晨两三点。
白天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成绩开始从年级前列一路滑落。
母亲发现他的成绩下滑严重,敏锐察觉他手机使用过度,开始限制他用机。“第一次是没收了,第二天我就去书桌抽屉找到了他藏着的备用机。”
父母收了一部,他又偷偷网购;断了Wi-Fi,他用流量卡;封锁了房间,他把手机藏进床板下的缝隙。
高三封闭管理期间,他甚至请同学帮他带手机进来,编理由混过宿管检查。
“我不是不知道这样不对,但我真的停不下来。”小杨低声说。
小杨的高考成绩——575分,在湖南物理类属于中等偏上,但距离985高校,仍有一段距离。
成绩一出,家中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争执。
“我们每个月几千块的辅导班费,苦口婆心地劝你管住自己,你当耳旁风?”母亲情绪激动,“读书的时候,你守了本分吗?晚自习你想溜就溜,早自习基本在厕所!我们还要装作不知道!”
父亲也怒不可遏:“早就跟你说过,高考是底线,没考上985,别想我们再掏钱。别做梦了。”
那天晚上,家里传来激烈的争吵,第二天,母亲拉着行李出门。回来后,家门密码已更换,小杨再也进不去家门。
他打电话,没人接;发信息,石沉大海。
几天后,父亲冷冷发来一条微信:
“你有三个选择: 1.留在家里,就得守家里的规矩,一切听我们的;
2.去县城找份包吃包住的工作,我们不拦你;
3.去长沙打工,我们可以出车费,别找我们报销生活费。
你要复读?行,自己挣学费,自己找学校。”
母亲则更绝情,冷冷甩下一句:“我们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找任何人都是空的,我们各自安好。”
走投无路的小杨跑到当地一媒体求助,他在采访中哽咽着说:“我真的知道错了,我愿意复读,愿意戒掉手机,愿意努力,可我现在连吃饭的钱都没有……”
不少网友看到他的故事后留言支持:“575其实已经不低了”、“孩子还年轻,改错也来得及”、“父母太绝情了”。
但也有声音为父母辩护:“做父母的已经仁至义尽,孩子沉迷手机太久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原谅无数次”。
记者联系上小杨的母亲,她冷静而坚定地说:“我们不是狠心,是累了。这个孩子在高中三年骗我们多少次了?每一次说改,都没坚持一周。
他高三最后一次摸底考只考了480,我们熬夜陪读、烧香拜佛、求神问佛,最后他还在厕所刷视频。我们耗不起了。”
如今的小杨,坐在长沙热浪扑面的街头,一边啃着便利店的面包,一边盯着手机屏幕发呆。手机没电了,他就去网吧充电。曾经的“学霸”,如今成了漂泊的游子。
“我想复读,我还想拼一把……只是,这次没人陪我走了。”
这是一个关于手机成瘾、教育压力、亲子裂痕的真实故事。
有人说,孩子只是走错了路,还可以被拽回来;也有人说,父母已经仁至义尽,放手或许是最后的“教育”。
而小杨的未来,究竟会在哪个转角重新开始?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