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邓颖超腰部严重扭伤,用了许多方子都不见好转,周总理只好把一位女中医请

静赏秋月意韵绵 2025-07-12 11:44:03

1965年,邓颖超腰部严重扭伤,用了许多方子都不见好转,周总理只好把一位女中医请进中南海。没想到她轻轻一捏,邓颖超的腰就不疼了。 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邓颖超突发腰部剧痛,因一次起身不慎,导致严重扭伤。腰部右侧疼痛难忍,连翻身都困难,先后请了几位名医尝试针灸、拔罐、汤药等各种疗法,却都未见明显好转。 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心疼不已。作为邓颖超的丈夫,他一向关心她的健康。在翻阅了卫生部推荐的一批民间名医后,他注意到一个特别的名字——罗有明。 她是京城远近闻名的女中医,擅长正骨手法,曾治好不少久治不愈的骨伤病人。于是,总理下令,特请她入中南海为邓颖超诊治。 罗有明1903年出生于河南省新乡的一个中医世家。祖上三代皆为骨科名医,尤以“正骨术”闻名乡里。家族祖训中有一句话:“骨乱筋乱,非手不能理。” 但也有一个古旧规矩:“医术只传男不传女。”然而,小有明自幼聪慧,对家人的治病手法耳濡目染。七岁时,她悄悄跟在父亲诊病身后模仿手法。 一次,一位邻里小孩摔断了手臂,家人不在,只有她守在堂屋。她回忆父亲的治疗过程,竟自己给那孩子复了位,手法精准,小孩当场止痛。 从那以后,她父亲彻底改观,破例将医术倾囊相授。 16岁时,罗有明便已名声初显,被人称为“女郎神手”。但当时的社会对女性中医仍抱有偏见,她不得不披上父亲的袍子,用男装接诊,直到后来新政推行,她才敢以真名示人。 回到1965年,罗有明接到中南海的邀请后,没有丝毫犹豫。她带上几样看似简单却历经磨砺的正骨工具,一身素衣踏进高墙内的紫禁之地。 面对身居高位的邓颖超,她不卑不亢,先是行礼致意,接着便开始详细询问症状。她边听边用手掌触诊邓颖超的腰椎,嘴中轻声念道:“第三椎错位,筋膜痉挛,气血不畅。” 在众人屏息的注视下,罗有明以手为针,巧妙旋动,双拇指轻轻施力,一声“咯哒”轻响——邓颖超突然睁大了眼:“不疼了……怎么不疼了?” 她惊讶得几乎说不出话来。那一刻,整个房间寂静无声。 正是这一手“神来之捏”,让罗有明一夜之间名动全国。邓颖超康复之后,亲自为她写感谢信,并建议卫生部关注她的疗法。 随后几年,罗有明拒绝了许多私人诊所高薪聘请,坚持留在公立医院开设门诊。 她不设VIP,不走后门,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要排队候诊。有人不满:“你就不能通融一下?”她淡淡地答:“骨错不论贵贱,痛起来谁都一样。” 她每日接诊高达70余人,遇到年迈病人,她会亲自扶进来,自己蹲下替人把脉。她的指力虽轻,疗效却重,不少军人、劳模甚至奥运运动员,都被她妙手回春。 随着声名渐显,许多年轻医学生慕名而来,想拜她为师学习正骨术。 但不少传统中医仍坚持“正骨不可外传”。对此,罗有明怒道:“医学本为救人之术,怎能因性别和门第而藏私?”她毅然打破传统,公开招收男女弟子,制定详细教学课程。 1970年,卫生部专为她开设“全国正骨培训班”,她亲自授课,每日亲自示范骨伤复位手法,讲解人体结构图。 她的课程深入浅出,举例生动,一边讲课一边在模特骨架上展示操作,有学员惊叹:“一节课顶三年经验。” 许多骨科医生今天仍沿用她的技术手法,而她的课堂笔记也被整理为《罗有明正骨法》,成为国家医学教材之一。 国家为表彰她的突出贡献,于1985年拨款修建“罗有明骨伤科医院”,并任命她为首任院长。但她谢绝办公室豪华装修,仍穿一袭布衣,住在旧宿舍内。 她将奖金捐赠用于购置医疗器械、培训教师。 2003年,她百岁高龄,仍每天早起练手功、研医书。许多老病号不知她年事已高,仍带着片汤药前来求医,她总会亲自接待,哪怕只是开两副药方。 2008年,105岁的罗有明在睡梦中安然离世,面容宁静,手边还放着一本翻阅中的医书。 国家为她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追悼会,无数医生、患者自发前来悼念。人们手中握着她亲笔签名的医书,泪眼婆娑。 今天,在北京“罗有明骨伤科医院”大门口,一块石碑上刻着她的亲笔字:“医者,不为己而为民;骨正,则身正;身正,则心安。”

0 阅读:103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