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最近说的话,让全世界都惊掉了下巴。他居然公开讲,美国给印度加多少关税都行,前提是必须比中国低10到20个百分点。 从国内政治肌理看,这番话恰逢印度 2024 年大选预热期。莫迪政府连续五年喊出 “制造业占 GDP25%” 的目标,如今却卡在 14.7%,比 2014 年还低 1.2 个百分点。地方选举中,反对党正拿 “外资撤离潮” 做文章 ,要知道富士康砍掉安得拉邦工厂 30% 产能后,当地 2 万工人失业的新闻,已成为竞选集会的高频批判点。此时抛出关税让步,实则是想制造 “美国产业链将向印转移” 的舆论预期,为选举争取缓冲空间。 在全球价值链的博弈中,印度打的是 “相对优势” 的算盘。当前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平均关税约 19.3%,若印度能拿到 9.3%—14.3% 的区间,意味着在纺织、电子组装等领域,印度产品进入美国的成本将比中国低 5%—10%。这正是莫迪的核心诉求:不追求绝对低关税,只需要比中国 “矮一头”,就能对外资释放 “在印生产更划算” 的信号。比如苹果供应链,印度正游说富士康将部分 iPhone 外壳生产从中国转移至钦奈,理由就是 “若美国关税差落实,每台手机的出口成本可降 8 美元”。 但这套逻辑的漏洞,藏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子里。越南对美平均关税已低至 3.2%,且胡志明市的电子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 68%,远高于印度的 29%。去年越南吸引的外资制造业项目中,有 40% 明确表示 “因关税优势选择越南而非印度”。莫迪的表态,更像是对越南的间接喊话 ,试图用 “绑定美国对华策略” 的方式,抢占东南亚还没吃透的产业链环节。 美国的反应也暗藏玄机。商务部近期透露,正评估 “针对印度的关税例外条款”,但附加条件是印度需加入 “印太经济框架” 的供应链协议,承诺在稀土加工、半导体封装等领域对美开放市场。这意味着印度想拿关税优惠,就得在矿产资源、技术合作等领域让渡利益。去年美国从印度进口的稀土加工品仅占其总量的 3%,若印度答应放宽稀土开采限制,这笔 “关税换资源” 的交易才可能落地。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对本土企业的 “双面政策”。一方面对美国放低姿态,另一方面却在收紧外资准入 ,好比最近修订的《外国直接投资法》要求,外资在印设立电子工厂时,必须承诺 5 年内将 50% 的产能用于出口,否则取消税收减免。这种矛盾背后,是印度既想赚美国市场的钱,又怕本土企业被外资冲垮的深层焦虑。 说到底,莫迪的表态是场 “以空间换时间” 的豪赌:用暂时的关税让利,换产业链转移的窗口期,再借转移的产能倒逼国内改革。但现实是,印度的港口效率仅为中国的 1/3,物流成本占 GDP 比重比中国高 7.2 个百分点,这些硬伤不是关税差能弥补的。去年小米在印工厂因 “本地配件不足”,不得不从中国空运摄像头模组,单趟物流成本就吃掉 3% 的利润 ,这样的案例,正在让外资对 “关税优势” 的实际价值打问号。 这场博弈的关键,或许不在美国是否答应关税差,而在印度能否借这个由头,真正啃下劳动法改革、土地审批简化这些硬骨头。否则,再花哨的表态,也撑不起制造业突围的野心。
莫迪最近说的话,让全世界都惊掉了下巴。他居然公开讲,美国给印度加多少关税都行,前
古今知夏
2025-07-12 17:00: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