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灭门案为何让人想起张扣扣案?防凶案后悲剧重演,需心理干预】 2025年6月22日,河北邢台市隆尧县发生一起灭门案:李家一家五口被同村邻居残忍杀害。遇难者包括两位老人,一位女子和两个孩子。其中,两个孩子中,最小者年仅4岁。 这家唯一的幸存者是事发时正在外打工的男主人李先生,根据他的讲述:两家是邻居,事发时,李家正在建房。他说: “凶手家的地跟我们家的宅基地隔了一条一米宽的通道,这条路属于公有土地,但凶手家一直以来占用这条道路耕种。他们之前认为我们家在宅基地上盖房子垫土会侵占这条公有的过道,我们两家因此吵过架。” 随后,这起灭门案被定性为:因宅基地纠纷,而引发的惨案。 这起案件很容易让人联想起7年前,也就是2018年的汉中新集杀人案,这起杀人案的起因,也是因为农村宅基地纠纷。所不同的是:汉中新集杀人案属于宅基地纠纷凶案之后的“悲剧再演”,属于惨剧之后的惨剧,连环惨剧。 某种程度上:隆尧惨剧,有可能演变成为新的惨剧。要知道:灭门惨案后的幸存者往往是无敌之人。拿李先生来说:惨案后,他既没有父母了,也没有妻子了,也没有孩子了,他人到中年且已经孑然一身。这样的李先生,比当年丧母的张扣扣还要“无敌”。 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答案是:及时对幸存者(遇难者家属)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同时,积极推动案件审理,让凶手得到应有的惩治。 关于心理危机干预,很多人都已经有了具体的概念,它是指:人在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致当事人陷入极大痛苦、不安,继而表现出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情况下,进行的心理援助。目的,是帮助当事人稳定情绪,逐步恢复心理功能。 如果干预不及时,或者不到位,当事人很可能会因为遭受的打击太大,而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某些人格障碍。 再回到13岁那年目睹母亲被邻居打死的张扣扣,他非常明显地在事后出现了相应的心理问题,事发后,他并未被进行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他杀人后,其辩护人曾递交了一份鉴定张扣扣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材料。然而,这份资料因被公诉方认为不具备科学性,而被驳回。 张扣扣患有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其形成基础,正是:危机事件可能导致信任崩塌,形成对他人的不信任和防备心理。张扣扣少年目睹母亲被杀,青春期遭遇如此极端事件,在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一定会形成对他人的不信任和防备心理。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很容易陷入极端思维,张扣扣事后就陷入到了这种极端思维:他将自己后来经历的很多的不如意,都归结为了“母亲被邻居杀害”。所以,随着他在社会上遭受的挫败越来越多,他的这种极端思维也不断被强化,最终导致他挥刀向了杀害母亲的凶手。 也因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报完仇后,他将仇人车子的玻璃砸破,泼上汽油,在车后座及尾部泼洒汽油焚烧…… 相比当年的张扣扣,李先生虽然不是未成年,也未亲眼见到亲人死在眼前,但他在这场凶案中失去了所有至亲,而且其至亲还都是惨死,请看报道: “据李先生向记者出具的警方鉴定意见通知书显示,被害人原某霞、李某烨、李某翰、李某强、原某娟几乎都是被他人以锐性外力致多发创、多发脏器破裂,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死亡。其中,其父惨被割喉……” 面对如此惨剧,李先生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整个人突然地软下来,瘫坐在了地上。反应过来后的李先生,在没有心理危机干预的情况下,将很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如自杀、自伤、或攻击行为等。 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案件侦破,让凶手得到应有的惩罚,也是重中之重。希望李先生的大仇能得报,这是保证他不会成为下一个张扣扣的关键所在。
【隆尧灭门案为何让人想起张扣扣案?防凶案后悲剧重演,需心理干预】 2025年6月
李满谈过去
2025-07-12 17:34:42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