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我国的重大阴谋得逞了?法新社报道,2025年中国船厂的新订单量同比暴跌68%,全球订单中的份额从去年的75%下降到今年的56%,而韩国的份额则从14%上升到30%。
这组数据背后,是美国针对中国造船业的精准打击,正在显现效果,通过抬高停靠成本,制造贸易壁垒的手法,正一步步挤压中国造船企业的生存空间。 还记得特朗普政府2025年4月签署的行政令吗?那简直是给中国造船业量身定制的“紧箍咒”。根据这个法案,所有中国建造的船舶停靠美国港口,都要按每净吨位50美元的标准收费,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要往上跳30美元,到2028年直接涨到140美元。
这还不算完,连使用中国船舶的海运服务商也得跟着遭殃,要么按集装箱数量交钱,要么按净吨位缴费,哪个贵就选哪个,而且还是强迫性选择,不选,恐怕将面临美国的制裁。
这种明摆着的贸易壁垒,直接把中国船舶的运营成本拉高了一大截。
举个例子,一艘1万标准箱的集装箱船,按新规每年得交近百万美元的停靠费。船东们一算账,与其花冤枉钱,不如把订单转向韩国。毕竟,韩国船厂既能避开美国的“天价罚单”,价格还比中国低不了多少。
就拿三星重工来说,2025年上半年他们接的LNG船订单,比去年同期多了两倍还不止,现代重工更是拿下了中东某国价值30亿美元的油轮订单。
美国这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狠招,其实早有伏笔。从特朗普时代开始,美国就对中国造船业百般刁难。2025年启动的“301调查”,更是把中国造船业当成了“眼中钉”。他们声称中国通过“不公平补贴”主导全球海运市场,威胁美国经济安全,可实际上呢?美国造船业自己不争气,成本高得离谱。英国《劳氏日报》早就算过一笔账,美国造船厂造一艘船的价格,能在中国造五艘还绰绰有余。
中国造船业能在全球市场呼风唤雨,靠的可不是什么“不公平补贴”,而是实打实的硬实力。从钢板切割到船舶下水,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从船头到船尾的每一个零部件,都能在国内找到供应商。这种“一站式”服务,让中国造船的效率和成本都占据绝对优势。
就拿大连中远海运川崎来说,他们造的16000标箱集装箱船,从开工到交付只需要18个月,而韩国同类型船厂至少得22个月。而且,中国船舶的价格,比韩国低了足足20%。
可美国这一搅和,中国造船业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2025年上半年,中国船厂的新订单量像坐了滑梯一样往下掉,尤其是集装箱船和LNG船这两个“大户”。原本排得满满当当的船坞,突然空出了不少位置。
反观韩国船厂,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现代重工的船坞里,几艘20万立方米的LNG船同时在建,工人们三班倒,就为了赶在交付期前完工。
不过,中国造船业也不是吃素的。虽然新订单少了,但手里攥着的旧订单还够吃好几年。中国重工的手持订单超过3000万载重吨,金额超1400亿元,生产排期都排到2028年底了。
而且,中国船厂也在积极转型,把目光投向了清洁能源船舶这个新兴市场。天海防务就看准了低碳减排的趋势,开始研发以甲醇为燃料的货船,这种船一推出,就吸引了不少欧洲船东的目光。
美国的这场“阴谋”,看似得逞了一时,但从长远来看,未必能笑到最后。中国造船业就像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虽然被狂风刮得东倒西歪,但根基还在。只要挺过这阵风雨,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总有一天能重新站起来。
而美国呢,为了打压中国,不惜牺牲本国企业的利益,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最终只会让自己在全球贸易中越来越孤立。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