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把小费制度引入中国!万恶的小费制度都快把美国普通老百姓折磨得死去活来了,结果

烟雨故人归期 2025-07-12 23:43:38

别想把小费制度引入中国!万恶的小费制度都快把美国普通老百姓折磨得死去活来了,结果海底捞这个新加坡企业,竟然还想把这个恶习带到中国?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小费这东西在美国可能是文化,但到了咱们这儿,怎么就成了某些商家眼里的摇钱树。 不过咱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其实是有给小费的传统,古代那些大户人家喝开心了,确实会给店小二“赏钱”的习惯,但那是大户人家彰显身份的特殊行为,从来不是普遍的社会规范。 新中国成立后,咱们讲究的是“为人民服务”,服务员的工资由国家统一发放,哪有让顾客额外掏钱的道理? 现在有些商家把西方的小费制度搬过来,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就拿海底捞来说,他们在部分门店推出的二维码打赏,表面上说是自愿,可服务员胸前挂着个牌子,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服务满意请打赏3.99元”,这不是变相施压又是什么。 说到这儿,就得讲讲咱们国家的《价格法》了。 根据法律规定,经营者必须明码标价,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收取未标明的费用。 咱们去饭店吃饭,菜单上的价格已经包含了菜品、服务、房租等各项成本,这是明摆着的规矩。 可海底捞倒好,一边收着服务费,一边又让顾客扫码打赏,这不是典型的“价外加价”么。 厦门大学的江玮教授早就指出,这种打赏相当于“二次收费”,违背了明码标价的商业传统。 消费者花了钱,凭什么还要为已经包含在价格里的基础服务,再掏一次腰包。 真正的小费制度是什么样的?以美国为例,小费是服务人员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法律允许雇主支付低于最低工资的薪水,差额部分由小费补足。 这种制度导致服务员收入不稳定,还催生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 更离谱的是,现在美国的小费比例从15%涨到了25%,连打包带走都得给小费,老百姓怨声载道。 而在欧洲,虽然也有小费文化,但多数国家会直接在账单里,加收10%-15%的服务费,避免了消费者的尴尬。 相比之下,咱们中国的餐饮服务一直以“宾至如归”为宗旨,服务员的工资由企业承担,消费者无需额外支付费用,这种模式既公平又合理。 可海底捞为什么非要逆势而为呢? 看看他们的财务报表就明白了,2025年第一季度,海底捞营收同比仅增长1.2%,净利润下滑15%-20%,单店日均营收从2019年的14.26万元降至8.44万元,降幅超过40%。 为了缓解经营压力,他们想出了“打赏制”这招——既不用自己掏钱给员工涨工资,又能把人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更讽刺的是,海底捞的服务员原本就有“多劳多得”的计件制度,普通员工月薪最高可达1.2万元,店长更是能拿到大几万元。 在这样的薪酬体系下,还推出打赏制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上加霜”。 这种做法其实也暴露了海底捞的深层次困境,作为曾经的“火锅一哥”,海底捞靠服务差异化起家,但随着行业内卷加剧,单纯的服务已经难以吸引消费者。 为了维持市场地位,他们不断扩张门店,却忽视了单店盈利能力的提升。 2025年一季度,海底捞新增门店20家,同时关闭15家低效门店,净增仅5家。 这种“边开边关”的模式,反映出他们在战略上的迷茫,更严重的是,频繁的负面事件正在削弱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这次打赏风波,更是让消费者对其“服务初心”产生质疑。 有人可能会说,打赏是自愿的,金额也不高,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但别忘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面子”的社会,服务员胸前挂着二维码,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心理压力。 尤其是在聚餐场景中,同伴之间可能会因为打赏问题产生矛盾,甚至出现“不打赏遭区别对待”的情况。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碎片化的激励方式,可能会让服务员把精力放在讨好顾客上,而不是提升服务质量,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既然美国老百姓都在抱怨小费制度,咱们为什么要把这个“烫手山芋”接过来? 海底捞作为一家新加坡企业,更应该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法律规定,而不是把消费者当成“提款机”。 与其在小费上做文章,不如踏踏实实提升菜品质量,优化服务流程,用真诚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毕竟餐饮行业的核心,永远是“以食为天”,离开了这一点,再花哨的营销手段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2
烟雨故人归期

烟雨故人归期

感谢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