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干部下乡吃“派饭”不是传说,吃派饭还要自己掏钱、掏粮票。 大概情况是

史海沉钩 2025-07-13 00:00:09

五六十年代,干部下乡吃“派饭”不是传说,吃派饭还要自己掏钱、掏粮票。 大概情况是这样的:干部下乡到了大队,大队干部会把下乡干部分配的各生产小队,生产小队长再把下乡干部分派到农户家里吃饭。 吃派饭没有特殊待遇,农户家里吃什么,下乡干部就跟着吃什么。吃完饭还要自己掏钱和粮票。 1958年的秋收时节,公社干部老王到靠山屯蹲点,刚到大队部,队长就往他手里塞了张纸条:“今天去老张家,他家二小子刚从县城回来,会烧火。” 老王揣着纸条往村西头走,兜里的布包里装着三样东西:五斤全国粮票、两元钱、一个搪瓷缸子。这是他出门前公社会计塞给他的,“一户一天粮票半斤、钱两毛,少一分都不行,别让老乡吃亏。” 老张家的土坯房矮,进门得低头。灶台上的铁锅冒着热气,掀开锅盖,是玉米糊糊煮红薯,碗沿还缺了个角。 老张媳妇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红着脸说:“王干部,家里就这点粮,您别嫌弃。”老王拿起碗就喝,烫得直咧嘴,“香!比公社食堂的顺口。” 吃到一半,老张偷偷往他碗里埋了个鸡蛋,被他夹出来塞给旁边的小娃,“孩子长身体,吃这个。” 不是他矫情,是真不敢搞特殊。那年头,谁家的粮食都按人头定量,多一口人吃饭,就得少一口口粮 老王在公社管过粮仓,清楚靠山屯亩产刚过三百斤,一户五口人,每月粮票也就三十斤,够不够吃全看老天爷。 有回他被分到寡妇李婶家,李婶蒸了窝窝头,自己啃硬邦邦的红薯干,把窝头全推给他。他愣是掰了半块窝头塞进李婶手里,“您不吃,我这饭咽不下去。” 吃完饭,他数了半斤粮票、两毛钱放在桌上,李婶追出来要还给他,他指着胸前的毛主席像章,“这是规矩,破了规矩,我就没脸在公社待了。” 最有意思的是记“派饭账”。小队会计有个小本子,谁哪天在谁家吃饭,收了多少粮票多少钱,一笔一笔记得清。 有回公社书记下乡,吃了两碗面条,掏粮票时多给了一两,会计非追着退回来,“书记,规矩不能坏,多一分都得记上。” 后来这本子成了宝贝,年底评先进,谁家接待干部多,粮票收得齐,还能评个“模范户”,领张奖状贴在门楣上。 有人说这是“形式主义”,可农户心里亮堂。老王蹲点三个月,走的时候,全村人凑了袋炒花生塞给他,“王干部,您吃的粮票,我们都换成种子了,开春准能多打粮。” 他才明白,那粮票和钱,不光是规矩,更是把干部和百姓的日子捆在一起——你不占我一分便宜,我才敢跟你说掏心窝子的话;你把我的难处当自己的难处,我才信你能领着大家过好日子。 现在的年轻人怕是很难想象,一顿饭要算得这么细,可正是这一分一厘的较真,撑着那会儿的干群情分。 当干部的不搞特殊,百姓才敢交心;吃饭得自己掏钱,规矩才立得起来。这样的“派饭”,派的何止是一顿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1
史海沉钩

史海沉钩

专注文献考据与历史真相,还原被遗忘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