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国民党女特务王化琴被解放军战士押往刑场,就在行刑队准备拉响枪栓时,四

如梦菲记 2025-07-13 13:53:21

1951年,国民党女特务王化琴被解放军战士押往刑场,就在行刑队准备拉响枪栓时,四川省副省长突然将她救了下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秋天,四川昭化的刑场上,寒气未散,泥地潮湿,一名女子双手反绑,神情平静,被两名解放军战士押上刑台,她叫王化琴,37岁,被判定为国民党军统特务,即将执行枪决。   王化琴出生于1914年,是昭化当地一户大地主的二女儿,她自幼聪慧,七岁入私塾,熟读古书,十几岁便能作诗作文,家境优渥,父亲王连山在军阀刘湘手下任职多年,既有产业也有人脉。   王化琴后来考入上海暨南大学,又被保送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她在国外学习语言、政治,精通日语、英语、法语,是当时罕见的高学历女子。   1937年抗战爆发,她结束留学被迫回国,那时她没有回老家,而是在成都任教,教授外语,在这段时间里,她与童年时的旧识康乃尔再次见面,康乃尔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时任川大讲师。   王化琴受到他的影响,开始接触左翼思想,并加入成都市的抗日宣传活动,还多次参加义演和募捐活动。   1938年,王化琴随一批青年志愿者前往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短期学习,因为家庭有变,她不得不提前离开。   在西安,她为了求职报名参加了战干团训练班,起初她并不知道该班是由国民党控制的军统外围组织,由于能力突出,她被调入军统局工作,主要负责日军密码翻译及日语文电分析。   她的工作认真负责,在短时间内晋升为军统中级情报员,她并未直接参与任何酷刑审讯或敌后渗透行动,更多承担的是文件处理、情报汇编等文职事务,虽然身处军统,但她的内心始终保留着对正义的坚持。   1940年某日,她在整理文件时,偶然发现一份逮捕中共地下党员的红头密令,翻阅附件照片,她认出其中一人正是康乃尔。   当天下午,军统准备行动,她明知此事不得擅离岗位,却硬是想办法逃脱,她在办公室打碎镜子,用碎片划伤自己,理由是意外受伤需送医,两名军统女特务陪同,但她在医院巧妙利用厕所间隙脱身。   她一路赶到重庆某家茶馆,通过约定暗号通知康乃尔撤离,行动队抵达时,对方早已不见踪影,此事虽未被当即揭发,但王化琴随后被调离原岗位,转为内勤文员,从此失去了上升机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后,王化琴脱离军统系统,返回昭化,在一所中学任教,嫁给当地一名普通教员,她育有两子,生活清苦,鲜有人知她的过去,她刻意远离政治,专心讲课带学生。   1951年,全国展开镇压反革命运动,各地清查特务档案,王化琴的军统身份被揭出,她在课堂上被公安机关带走,经过短暂审讯后,以“军统特务”罪名判处死刑。   执行日期确定那天,王化琴未请求申辩,也没有求情,她穿着破旧棉衣,安静地走上刑场,就在枪栓即将拉响的一刻,一名骑马赶来的县干部高举公文,高声喊停,众人一片哗然,行刑队暂缓动作。   这份公文由四川省委办公室紧急发出,落款人为四川省副省长康乃尔,信中详细写明王化琴曾冒死营救共产党干部,提供情报、掩护行动,属功过相抵,应予重新审查,信件层层批示,最终送达昭化。   刑场执行被叫停,王化琴被带回看守所,案件重审后,调查人员证实她并未参与迫害民众,且确有在重庆营救共产党员之行为,决定撤销死刑判决,改为管制,她被释放,回到家中。   这一事件对她家庭造成极大冲击,邻居议论纷纷,学校也不敢复聘她,丈夫起初沉默寡言,两个孩子在学校遭到排挤,她默默承受,不申辩,不辩解,后来她在县里的一所小学代课,日子艰难,但她从不叫苦。   1982年,相关部门根据全国平反政策,对王化琴正式出具平反通知书,承认其历史功绩,撤销全部错误判定。   那年她已重病在身,收到通知书时正在厨房熬玉米糊,她反复摸着那张盖有红章的纸,泪流满面,连锅糊了都没察觉。   她晚年安静地生活在县委大院附近,经常坐在院门口晒太阳,她喜欢听学生读书声,也常拿出早年所用的钢笔给孩子批作业,那笔上还刻着早稻田大学的校徽。   王化琴这一生历经波折,从富家小姐到军统职员,从刑场边缘到平反归来,她既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坚强个体,她所做的一切,没有惊天动地,却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冒死营救秘密共产党人的军统女特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