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机场“十五五”规划:打造东北通航与低空经济融合新标杆 2025年6月30日,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十五五”规划调研组赴吉林省松原机场开展专题调研,为东北地区民航“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实践依据。此次调研不仅凸显了松原机场在东北民航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更揭开了其作为支线机场与通用航空融合发展“样板”的规划蓝图。以下从规划方向、核心举措及当前进展三方面解析松原机场的“十五五”发展路径。 一、规划定位:聚焦通航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 松原机场的“十五五”规划以“通航特色化、低空产业化、区域协同化”为核心战略,目标建成东北地区通航试点示范机场和低空经济创新应用基地。这一定位源于其近年来的实践积累: 业务多元化:已形成飞行训练、高空跳伞、空中游览、人工增雨、无人机试飞等通航产业链条,年均通航飞行量位居东北支线机场前列。 区域协同优势:依托松原市农业大市、生态旅游城市及新能源产业基础,探索低空经济与农业、文旅、应急等领域的场景融合。 政策机遇: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深化,东北振兴“十四五”方案明确提出支持通航基础设施建设,为松原机场提供了顶层支撑。 二、核心规划内容与进展 1. 通航产业提质升级 调研组明确要求松原机场“咬定通航发展不放松”,规划从三方面发力: 基础设施扩建:启动二期改扩建工程,重点建设通航专用机坪、无人机试飞基地及配套机库,提升通航保障能力。当前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计划2025年动工。 服务能力提升:谋划建设低空服务站,集成飞行计划申报、空域动态监控、气象服务等功能,构建“一站式”低空飞行服务体系。 业务创新示范:深化与通航企业合作,拓展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生产性服务,打造东北通航作业枢纽。目前已在农业航测、人工增雨等领域形成稳定订单。 2. 低空经济场景化应用 松原市将低空经济纳入“十五五”重点产业,机场规划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 农业领域:依托松原市千万亩耕地资源,发展精准农业航测、植保无人机应用,建设农业低空数据服务平台。2023年已试点完成30万亩农田航测,计划“十五五”期间覆盖全市主要产粮区。 文旅融合:开发查干湖、大布苏泥林等景区低空游览航线,配套建设“通航+文旅”综合体,目前已开通季节性游览航班,年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新能源协同:结合松原风电、光伏产业布局,探索无人机在新能源设施巡检、运维中的应用,与本地能源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3. 运输航空与通航“双轮驱动” 松原机场坚持“运输搭台、通航唱戏”策略: 运输网络优化:加密至京津冀、长三角的航线,争取开通国际货运包机,提升枢纽辐射能力。2024年夏航季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25%,货邮业务启动冷链物流试点。争取未来松通高铁联络线进入松原机场,实现多途空铁联运。 融合机制创新:建立运输航班与通航作业的协同调度系统,提高空域使用效率,为支线机场“一市两场”(运输机场+通航基地)模式提供经验。同时实行重点发展,联合区域机场实现多场联合跨区域运输,盘活机场过去各自为战的“独狼”打法 ,真正实现客货共享的良好互动态势。 三、政策支持与区域协同 调研组对松原机场的规划给予高度肯定,并提出四项支持举措: 政策倾斜:民航东北局将松原列为通航发展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对象,推动低空改革试点政策落地。 跨域协作:联合黑龙江、辽宁通航节点城市,共建东北低空经济走廊,共享空域资源和应用场景。 科研赋能:依托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展无人机适航审定、低空通信导航等技术攻关,助力松原抢占标准制定先机。 产教融合:与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共建通航人才实训基地,定向培养飞行、机务、运营专业人才。 四、未来展望:从“东北样板”到“全国标杆” 截至2024年,松原机场已实现通航业务收入占机场总营收的40%,低空经济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亿元。根据规划,“十五五”期间将实现: 年通航飞行量突破1万架次,跻身全国通航十强机场;民用航空吞吐量在翻倍的局面。 低空经济直接贡献地方GDP超15亿元,带动农业、文旅等关联产业增值50亿元; 建成东北首个全域低空智能服务网,为全国支线机场转型提供可复制经验。 松原机场的实践表明,支线机场的突围之道在于差异化定位与深度产城融合。随着“十五五”规划逐步落地,这座东北小城的“天空经济”有望成为推动东北振兴的新增长极,为民航强国战略写下生动注脚。
松原机场“十五五”规划:打造东北通航与低空经济融合新标杆 2025年6月30日,
棉花糖兔萌化心
2025-07-13 15:50:1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