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曾经的清华教授吴晗被绑在树上,批斗者一根一根拔光他的头发,接着,他们

如梦菲记 2025-07-13 16:53:03

1969年,曾经的清华教授吴晗被绑在树上,批斗者一根一根拔光他的头发,接着,他们用皮鞭抽打在吴晗身上,血水混着汗水不断流下,自始至终都没人为他求情,而吴晗也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折磨中,最终撒手人寰,连骨灰都找不到去了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9年,北京的一所看守所内,吴晗被绑在一棵树上,周围是一群手持皮鞭的年轻人,他们是红卫兵,曾经是听他讲课的学生。   树荫下,吴晗的头发被一根一根拔光,伴随着皮鞭抽打在他骨瘦如柴的身体上,汗水与血水交织,一点点浸透了他破旧的衣服。   他不喊,不哭,眼神里没有愤怒,只有深深的疲惫,从被关押到去世,他的处境无人过问,直到最后连尸骨都不知所踪,只留下无数无法追溯的痛苦记忆。   吴晗出生于1909年,浙江义乌一个普通人家,他的父亲是个秀才,家中清贫,但非常重视教育,吴晗从小聪明好学,对历史格外感兴趣,尤其对明代史料研读尤深。   十二岁便只身前往金华求学,此后多次辗转求学,从杭州之江大学到中国公学,再考入清华大学,始终坚持对知识的追求,他曾在清华成为最年轻的讲师,后又凭借研究明史成名,在学界获得高度认可。   抗战爆发后,吴晗投身教育事业,任教于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在教学之外,他不断发表有关明史的研究文章,逐步建立起在史学领域的地位。   彼时的吴晗已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位知识分子的代表,在胡适等学者的影响下,他曾一度坚持“读书救国”的理念,但随着战争延续,他对现实政治逐渐失望。   抗战胜利后,吴晗重新回到北平的清华大学,他的政治立场逐渐向左倾斜,开始参与社会事务,1950年代初期,他出任北京市副市长,负责文物保护和文化建设等工作。   他主持了明十三陵中定陵的发掘项目,并参与整理《资治通鉴》的标点工作,展现出广泛的学术与政治能力。   1957年,吴晗加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走上了仕途,他撰写了大量宣传文章和报告,参与了国家层面的政治讨论。   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他的历史剧《海瑞罢官》被广泛传播,一度被认为是对清官精神的正面倡导,他的形象由学者转变为“文人干部”,备受社会尊敬。   1965年,政治形势骤变,姚文元发表文章对《海瑞罢官》进行严厉批评,指责该剧影射现实,包庇被整肃的彭德怀。   这篇文章成为文革的导火索,也把吴晗推向风口浪尖,从那一刻起,他不再是受人尊敬的历史学家,而成了被指控“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典型。   接下来的几年里,吴晗经历了多轮批斗,他被剥夺一切职务与名誉,被送入监狱,在狱中,他遭受持续的侮辱与身体折磨,头发被拔光,脸部和背部遍布伤痕,瘦骨嶙峋,无法进食。   更为痛苦的是,他的家人同样未能幸免,他的妻子袁震因长期遭受监视与审讯,身心俱疲,最终去世,养女也在高压之下选择自杀,整个家庭几乎在一夜之间瓦解。   吴晗的狱中生活没有被留下详细记录,他的身影在官方文献中几乎被抹去,他在监禁中逐渐失去了意识,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在1969年10月11日去世。   没有告别仪式,没有骨灰盒,没有家属告知,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死去,他的遗体被处理到哪里,没有人知道。   吴晗的一生充满矛盾,他曾是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又是政治现代化的参与者,他希望借助政治力量推动历史研究,却在政治风暴中被无情摧毁。   他早年崇尚学术自由,中年则投入党政工作,晚年却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的命运映照出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的困境,他们努力在信念与现实之间求取平衡,最终被历史洪流吞噬。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吴晗的名誉逐步得到恢复,但对于他的评价始终复杂,他在史学上的贡献毋庸置疑,《朱元璋传》等作品至今仍被引用,他的学术态度严谨,考据详实,是民国以来明史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   但在政治方面,他的选择与行为也引起不少争议,后人试图厘清他在“拆除古城墙”问题上的责任,以及他在文物发掘中的一些做法,都难免陷入多方观点的碰撞。   吴晗的去世,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许多像他一样的文化人,在政治浪潮中迷失方向,被时代所牺牲。   历史应当记住他们的努力与挣扎,也应当反思那些让人走向绝路的环境,让血与灰烬不再重现,是后来者的责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疼痛与忧思——中青在线

0 阅读:69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