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败家子吴敬梓,挥霍完他爹留给他的2万两白银之后,一夜变为了贫民。 这话乍一听,还真容易让人以为吴敬梓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是个只知道挥霍的浪荡公子哥。但事实,可远没这么简单。吴敬梓出身在一个世代读书做官的大家族,祖上那是相当风光,出过榜眼、探花 ,就算到了他父亲这一辈,虽说官做得不算特别大,只是个县学教谕,可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打小,吴敬梓就在这样优渥的环境里长大,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脑袋瓜那叫一个灵光。 二十三岁那年,吴敬梓考取了秀才,这本来是个挺好的开始,可谁能想到,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就在这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这一去世不要紧,家族里那些平日里看似“读书明理”的绅士们,为了争夺遗产,纷纷撕下了伪善的面具,闹得那叫一个鸡飞狗跳。这对吴敬梓的刺激可太大了,原本单纯的他,一下子见识到了人性的丑恶、世态的炎凉,从那以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失望,行为也变得玩世不恭起来。 他继承了父亲留下的两万两白银,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啊!要是换做旁人,说不定能靠着这笔钱,一辈子衣食无忧,甚至还能靠着经营,让家业更上一层楼。可吴敬梓偏不,他生性豪放,对钱财看得很淡,“遇贫即施”,朋友有难,二话不说就慷慨解囊。今天请朋友喝酒,明天资助他人赶考,钱就像流水一样,哗哗地往外淌。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喜欢结交文人雅士,经常组织各种诗文聚会,每次聚会都少不了好酒好菜,这花销自然也不小。 没几年,他手里的钱就花得差不多了。钱花光了,他也不着急,直接把地和房子都卖了。有人劝他要为以后的生活打算,可他根本听不进去,在他看来,那些身外之物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得自在,活得洒脱。后来,他索性搬到了南京,想着换个环境,重新开始。在南京,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整日诗文唱和,倒也逍遥自在。为了兴建先贤祠,祭祀吴地先贤,他甚至把老家最后一点产业都给卖了。 可日子总得过下去啊,钱越来越少,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拮据。曾经的富家公子,如今却要为了一日三餐发愁。有时候,家里揭不开锅了,他就只能靠典衣卖文来维持生计,或者向朋友接济。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在他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一年秋天,大雨接连下了好几天,家里又断粮了,朋友去看他,发现他已经两天没吃饭了,可他依旧抱着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 从富家公子到落魄文人,吴敬梓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巨大的落差,要是换做一般人,早就被击垮了,可吴敬梓没有。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性的丑恶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也正是这些经历,为他后来创作《儒林外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让他能够以犀利的笔触,将那个时代的种种弊病和丑恶现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儒林外史》里,我们能看到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的读书人,能看到虚伪做作的乡绅,能看到被科举制度毒害的灵魂。吴敬梓用他的笔,对那个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讽刺。 吴敬梓的一生,看似是个失败者,散尽家财,穷困潦倒。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是个胜利者,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他没有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缚,没有为了功名利禄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追求。他活得真实,活得自在,在文学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书籍:《吴敬梓传》《儒林外史》
清代败家子吴敬梓,挥霍完他爹留给他的2万两白银之后,一夜变为了贫民。 这话乍一听
古往趣话社
2025-07-13 21:12:14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