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4岁的叶企孙在大街上乞讨,他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低头偷偷说:“给我点

运赛过去 2025-07-14 00:47:31

1972年,74岁的叶企孙在大街上乞讨,他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低头偷偷说:“给我点儿钱。”学生以为是拾荒老人,转头递钱时,却大吃一惊:“怎么是你?” 叶企孙的名字,在中国科学史上是个响当当的存在。他1898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就聪明过人,13岁考进清华学堂,23岁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27岁回国后一头扎进教育事业。他在清华大学建起了物理系,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钱三强等一大堆科学大咖。他不光自己学问做得好,还特别会带学生,华罗庚、李政道这些牛人背后都有他的影子。可就是这么一位学术大牛,到了1972年,却在北京街头向学生借钱糊口,日子过得让人唏嘘。 他落魄的原因,得从他的学生熊大缜说起。熊大缜是叶企孙特别看好的一个学生,天资聪颖,1930年代考上了德国大学,本来前途一片光明。可抗战爆发后,他放弃留学,跑去参加吕正操的抗日部队,搞起了武器和通讯器材的研究。叶企孙特别支持他,不仅帮忙弄雷管、炸药这些物资,还掏自己的腰包帮抗战出力。可惜,1944年熊大缜被冤枉成国民党特务,26岁就没了命。叶企孙听到这个消息,心都碎了,他不信自己的学生会干那种事,之后多年一直在为熊大缜喊冤。 就因为这事儿,叶企孙后来被卷进了政治风波。到了1960年代末,他因为熊大缜的案子被牵连,遭到隔离审查。那时候他得写材料检举别人,可他死活不配合,就一句“我不记得了”,硬是没坑过谁。这种硬气让他吃了不少苦,身体也垮了。他有严重的肾病,小便失禁,双腿肿得走不了路,背都变了形,可愣是没地方治病。 1970年,他从秦城监狱出来,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每个月就那么点生活费,根本不够用。有人考证过,他那时候不是真在大街上乞讨,而是找熟人借点钱,维持基本生活。1972年那天,他碰到一个以前的学生,低声开口借三五块钱。学生一看是他,震惊得不得了,可叶企孙接了钱就走了,没多说一句。 他这辈子,学问做得顶尖,可晚年却过得这么惨,多少跟那段特殊的年代脱不了干系。那时候不少知识分子都吃了苦,他不过是其中一个缩影。可即便日子艰难,他那股对科学和学生的热忱一点没少。1975年隔离审查结束后,学生们终于能去看他。 那会儿他病得不行了,可脑子还清醒得很,跟学生聊科学、聊教育,叮嘱他们别让中国科学掉队。1977年,他带着一身病痛走了,78岁,没啥人注意他的离开。 叶企孙去世后,他的故事慢慢被挖了出来。1987年,他的冤案平了反,名誉总算回了头。1990年,清华物理系的校友搞了个“叶企孙奖”,表彰物理学上的牛人。1992年,一百多位科学家联名呼吁,在清华园给他立了个铜像。2000年,中国物理学会也设了个“叶企孙奖”,专门给研究凝聚态物理的人发奖金。如今,他在清华的铜像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算是对他一辈子贡献的肯定。 说到底,叶企孙这人,真是个硬骨头。他不光是个科学家,更是个有情有义的老师。他为学生奔走呼号,宁可自己吃苦也不害人,这种精神搁在哪个年代都让人佩服。可他晚年的遭遇,又让人觉得有点心酸。

0 阅读:57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