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织者 那篇题为《我的母亲》的高考作文突然在网络上走红时,我正在食堂里用勺

胤骞聊美食 2025-07-14 10:15:38

沉默的织者 那篇题为《我的母亲》的高考作文突然在网络上走红时,我正在食堂里用勺子搅动着已经凉透的菜汤。周围的同学们都在热烈讨论着这篇文章,有人说它朴实无华却动人心弦,有人说它展现了最纯粹的母爱。我默默听着,汤勺在手中微微发抖——因为那篇文章里写的,正是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个哑巴。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的妈妈》的作文。我咬着铅笔头,看着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他们的母亲或是能歌善舞,或是能说会道,而我的纸上却一片空白。那天放学后,我把作文本偷偷塞进了书包最底层,像藏起一个羞耻的秘密。 母亲看出了我的异样。晚饭后,她把我拉到缝纫机旁——那是她工作的地方。昏黄的灯光下,她的手指在布料间穿梭,针脚细密整齐。她忽然停下手中的活计,用手语比划着:"写写妈妈是怎么缝衣服的。" 我愣住了。是啊,母亲虽然不能说话,但她的手指会"说话"。那些针线在布料上留下的痕迹,不正是她独特的语言吗?第二天,我交上了作文,写的是《会缝纫的妈妈》。老师在班上朗读时,我第一次为母亲感到骄傲。 中学时,青春期的叛逆让我开始厌恶母亲的"不同"。每当家长会,看着同学们的母亲穿着得体地与老师交谈,而我的母亲只能局促地坐在角落,用手语比划着无人能懂的话语,我的脸就会烧得通红。有一次,我甚至对她说:"你能不能别来学校了?"母亲的眼睛瞬间黯淡下来,但她只是轻轻点头,从此真的再也没出现在校园里。 直到高二那年冬天,我发高烧住院。朦胧中,我看见母亲守在病床边,她的手指在不停地织着什么。退烧后,我才发现枕边多了一条羊毛围巾,针脚细密温暖。护士告诉我,母亲三天三夜没合眼,就那样一针一针地织着。我摸着围巾上略微凸起的纹路,突然明白那是手语中"爱"的符号——她把说不出口的爱,都织进了毛线里。 高考前夜,我辗转难眠。半夜起来,看见母亲还在灯下缝着什么。她发现我后,递来一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地装着准考证、铅笔和橡皮。最让我惊讶的是,她不知从哪里学会了写简单的字,在纸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别怕"。 考场上看到作文题目时,我的眼前浮现出母亲在灯下缝纫的身影,她额前的白发,她粗糙的手指,她说不出口却无处不在的爱。我写下了那篇《我的母亲》,写她如何用针线代替语言,写她沉默中的坚韧,写那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深情。 文章走红后,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早点儿写下母亲的故事。我无法回答。也许我们总是习惯歌颂那些惊天动地的母爱,却忽略了像母亲这样的沉默者。她们不会说漂亮话,却把爱缝进每一件衣服,织进每一条围巾,藏进每一个无声的拥抱里。 母亲至今不知道那篇作文引起的轰动。她依然每天坐在缝纫机前,用针线编织着生活。而我现在终于懂得,那些细密的针脚,是她写给世界的诗行;那些无声的劳作,是她最动人的语言。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有些爱从来不需要声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