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的某一天,正在院子躺椅上打瞌睡的孙禄堂,突然感觉到了浓浓的杀机,随即想也没想,翻身便避开了。发动偷袭的支燮堂大惊失色。孙禄堂却盯着被打穿的躺椅背,笑着说道,“小徒功夫不错!” 孙禄堂,1860年生在河北完县一个穷苦人家,9岁没了爹,靠妈拉扯大。小时候就对武术着迷,9岁跟本地师傅学了点少林拳,练得挺扎实。11岁出去打工,在保定一家毛笔店当学徒,日子苦,但没放弃练武。13岁拜形意拳师傅李魁元为师,一边学拳一边读书,两年后功夫已经很出挑,李师傅把他推荐给郭云深。郭云深是形意拳大牛,孙禄堂在他门下学了11年,还得了不少前辈指点,拳法练得炉火纯青。 后来他又在北京跟八卦掌大师程廷华学艺,一年多就摸透了八卦掌的门道。1886年,他开始全国到处跑,11个省都走遍了,少林、武当、峨嵋的名家都找过,挑战没输过一次。1888年回家开了拳社,收了不少徒弟。1907年被东北大官徐世昌请去做武术顾问,1912年又跟太极拳高手郝为真学太极。1918年,他把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功夫糅合,创出孙氏太极拳,成了内家拳的顶尖人物。 孙禄堂一生牛得很,50岁一招搞定俄国格斗家彼得洛夫,60多岁打败日本武士板垣一雄,70岁躺着收拾5个日本高手。他还写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拳意述真》等书,把武学心得讲得透彻。1933年,他73岁,知道自己要走,坐着笑着闭了眼。他的徒弟,像金云亭、孙存周、孙剑云,都把他的功夫传了下去。 支燮堂这人,历史上没啥详细记载,估计是孙禄堂的徒弟之一,功夫不错,实战能力强,在师门里算个突出角色。不过具体生平不清楚,可能就是个普通武痴,想试试自己能耐。 1926年春天,孙禄堂在上海院子里歇着,躺椅上眯着眼。当时院子里挺安静,支燮堂跟几个师兄弟在边上练功。他突然起了念头,想试试师父的反应,就捡了块石头,悄悄靠近,扔了过去。石块飞得快,照着孙禄堂的椅背就去了。眼看要砸中,孙禄堂突然动了,翻身躲开,石头把椅背砸了个洞。支燮堂傻眼了,完全没想到师父能这么快反应过来。孙禄堂瞅了眼破椅子,笑呵呵地说:“小徒功夫不错!”没生气,反而夸了一句。 这事儿在武术圈子里传开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孙禄堂闭着眼都能躲开,说明他的感知和反应已经到了一种境界,不是光靠招式能练出来的。这不只是功夫好,更是他多年练内家拳,修出来的“心神合一”。他没责怪支燮堂,还夸他进步大,体现了他教徒弟的方式:鼓励为主,用实战点拨。这种风格让徒弟们佩服,也学到了真东西。 对武术界来说,这故事成了个经典例子,告诉大家,光练拳脚不行,得练内在的觉察力。孙禄堂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武者随时都能应对危险,哪怕在睡觉。这也让孙氏太极拳的名声更响,很多人都想学他的路子。 这次偷袭没成功,反而让支燮堂开了窍。他以前可能觉得功夫就是打得狠准,可这回明白了,感知比招式更关键。从那以后,他练功多了份心思,每天早起静坐,感觉周围动静,晚上跟人过招时琢磨怎么提前判断对方的意图。功夫进步很快,实战也更稳了。后来他在武术圈子里有点名气,靠的就是这份敏锐劲儿。他还把师父的教导传给自己的徒弟,成了孙氏武学的重要一环。 孙禄堂不光会打,他对武术有自己的想法。他常说,武术不是为了打架,是修身养性的路子。他受道家影响深,讲究“无为”,意思是用最小的力干最大的事,靠的是对气的理解。他还觉得,练武的人得有德,不能仗着功夫欺负人,要帮弱的、守正的。他的孙氏太极拳就带着这种味儿,动作简单实用,但里头有大智慧。 孙禄堂创的孙氏太极拳,把形意、八卦、太极的特点捏一块儿,成了内家拳的标杆。他写的几本书,现在还是武术界的宝贝,讲技术也讲道理。他还推动武术进学校,让更多人接触到这门学问。他1933年走了,可徒弟们没停下,孙氏太极拳传遍世界,连带着气功、冥想这些现代玩意儿都受了他的影响。那次偷袭的故事,也一直被讲,提醒大家功夫的真谛在哪。
1926年的某一天,正在院子躺椅上打瞌睡的孙禄堂,突然感觉到了浓浓的杀机,随即想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7-14 10:36:17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