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鸿章说: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

林硕言丫 2025-07-14 10:57:34

1875年,李鸿章说: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你可真大方!慈禧手一摊表示没钱支持,左宗棠一拍大腿:我就是自己借钱,也要收回新疆。 19世纪70年代的新疆,那可是个战略要地。它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横跨天山南北,北边挨着沙俄,南边连着中亚,西边通向欧洲,东边护着内地,地理位置不要太重要。可惜那时候,清朝国力衰弱,管不过来这么远的地方。1865年,一个叫阿古柏的家伙,带着英国和沙俄的支持,趁乱占领了新疆,还搞了个“洪福汗国”,摆明了要分裂出去。这事儿让清廷很头疼,但咋办呢?朝廷里意见不一,有人想打,有人想和,有人干脆想放弃。 先说李鸿章,这位可是洋务运动的大佬,眼光老盯着东南沿海。他搞了个“海防论”,觉得西方列强从海上来的威胁最大,清朝得把钱和兵都投到造船、建炮台上。至于新疆,他觉得就是个“不毛之地”,地广人稀,没啥经济价值,守着还费劲。1875年朝堂上,他直截了当地说,放弃新疆也没啥大不了。可左宗棠不这么看,他主张“塞防论”,认为西北边疆是国家安全的屏障,新疆丢了,沙俄的势力就能长驱直入,内地迟早保不住。他气得当场怼李鸿章,说166万平方公里你说不要就不要,太儿戏了! 再说慈禧,她当时是清廷的掌舵人,但日子不好过。太平天国刚平,国库空得叮当响,洋人又在东南沿海闹腾,她真没余粮支持啥大动作。对新疆问题,她态度挺暧昧,既不想丢面子放弃领土,又拿不出钱打仗。在朝堂上,她摊手说,国力不济,实在没法子。朝廷里也有不少人附和李鸿章,觉得东南比西北重要,反正新疆远在天边,丢了也没人追究。可左宗棠不买账,他觉得这帮人光看眼前,不顾长远。 左宗棠是个硬骨头,眼看朝廷不给力,他干脆自己想办法。1876年,他硬着头皮上书,要求西征,还自告奋勇当总指挥。钱呢?他找老朋友胡雪岩帮忙,又跑去跟洋行借了差不多1000万两白银,这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兵呢?他从各地凑了7万多人,虽然装备不咋地,但士气硬是被他鼓舞起来了。西征路上,那叫一个苦,风沙满天,水源稀缺,冬天冻得人直哆嗦,可左宗棠六十多岁了,还亲自坐镇指挥,没半点退缩的意思。他定的策略是“先北后南,稳扎稳打”,一步步把新疆夺回来。 1876年,西征正式开始。左宗棠带着清军先从甘肃出发,直扑北疆。北疆是阿古柏跟沙俄勾搭的命脉,他先拿下这里,断了阿古柏的后路。1877年,清军在达坂城打了一场硬仗,把阿古柏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阿古柏自己也慌得跑路,后来死了。北疆平定后,左宗棠又挥师南下,南疆地形复杂,敌人又顽抗,可他靠着灵活的战术和士兵的拼劲,硬是把南疆也收拾了。1878年,乌鲁木齐收复,新疆全境终于回到清朝手里。左宗棠这仗打得漂亮,靠的不光是兵力,还有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和过人的军事头脑。 新疆收复这事儿,对清朝来说意义大了去了。首先,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保住了,国家的版图没缺一块儿。其次,这仗打得英俄傻了眼,他们本来想借阿古柏把新疆弄成自己的后院,结果左宗棠硬生生给搅黄了。再往长远看,新疆的稳定让西北边疆成了抵挡外敌的屏障,后来的历史证明,这块地对中国有多重要。左宗棠也因为这功绩,成了后人眼里的民族英雄,他那股为国不惜一切的劲头,真不是盖的。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林硕言丫

林硕言丫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