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苏联的一名醉汉被带到警局,随后遭到了殴打,不幸去世。三名警察搜查他的证件时,发现他的工作单位,居然是克格勃…… 1980年的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期。经济停滞不前,社会矛盾加剧,政府越来越依赖安全机构来维持秩序。克格勃作为国家的“利剑”,负责情报、反间谍和镇压异见,地位高得吓人。相比之下,警察(也就是民兵,苏联叫“militsiya”)只是维持日常治安的“打工人”,在权力食物链里低了好几个档次。这种不平衡,注定了两个机构之间的关系不会太和谐。 那时候,苏联社会表面上看似铁板一块,但内部已经开始松动。克格勃的触角无处不在,连警察都不敢随便招惹他们。可偏偏在这一年,一场意外让这两个“同僚”撞出了火花。 事情发生在莫斯科一个寒冷的冬夜。弗拉基米尔·阿法纳西耶夫(Vladimir Afanasyev),一个40岁的克格勃技术部门职员,当晚喝得烂醉。他本来在朋友的聚会上玩得开心,结果酒劲上来,走路都晃悠了。结果,他被路过的警察盯上,觉得这家伙扰乱秩序,就把他带回了警局。 到了警局,阿法纳西耶夫还是醉醺醺的,可能还嘴硬了几句。警察看他不配合,火气上来了,就动手教训了一下。在当时的苏联,警察打人并不稀奇,尤其是对那些“不老实”的醉汉。可这次,他们下手太重,阿法纳西耶夫被打得昏了过去,第二天早上才发现,人已经没气了。 第二天,警察例行检查死者的证件,想看看这家伙到底是谁。结果一翻开,傻眼了——证件上赫然写着“克格勃”三个字。这下麻烦大了,他们打死的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一个有后台的“大人物”。警察慌了神,赶紧想办法掩盖真相,有人甚至提议伪造现场,说他是自己摔死的。可这种事哪瞒得住?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克格勃耳朵里。 克格勃一听自家的人被警察弄死了,立马炸了锅。他们迅速派人调查,把涉事的警察抓起来审问。面对克格勃的压力,这几个警察扛不住,很快就招了。他们承认是因为阿法纳西耶夫不配合才动的手,但谁也没想到会把他打死。 克格勃可不是好惹的,他们直接把这事定性为谋杀。调查结果显示,阿法纳西耶夫是被严重殴打致死的,警察完全没理由下这么狠的手。很快,三个直接参与的警察被逮捕,送上了法庭。在苏联,这种案子根本没悬念,法庭判了他们死刑。判决下来没多久,这三个人就被执行了枪决,悄无声息,但震慑力十足。 这事不光是惩罚几个警察,更像是克格勃在向所有人宣示:我们的人,谁也动不得。这次事件让警察系统颜面扫地,也让普通人看清了克格勃的霸道。 这事表面上看是警察失手,可背后却是克格勃和警察之间长期的权力摩擦。克格勃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警察却觉得自己才是街头的主人。这种互相看不顺眼的氛围,早就埋下了隐患。阿法纳西耶夫的死,不过是把这些矛盾推到了台面上。 更深一层看,这还反映了苏联体制的问题。当时的政府靠高压统治,但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内耗严重。克格勃和警察都为国家效力,可一旦出了事,谁也不愿意背锅,反而互相甩责任。这种内斗,在苏联晚期越来越常见,也成了国家走向衰败的信号。 再说说警察这边。在苏联,警察打人真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是对付醉汉、小偷这种“小角色”,他们经常不留情面。阿法纳西耶夫的案子之所以特殊,不是因为他被打,而是因为他身份太硬。如果他只是个普通人,这事可能连报纸都上不了。可一旦牵扯到克格勃,事情就完全变了味。 这也让人忍不住想,如果警察知道他是克格勃的人,还敢不敢动手?答案多半是不敢。这说明,警察的暴力其实很有选择性,对弱者随意,对强者却得掂量掂量。 事件之后,苏联高层也坐不住了。有人提出要加强警察管理,避免类似的事再发生。还有人建议克格勃和警察多合作,别老是互相拆台。可说归说,做归做,这些提议大多停在了嘴上。克格勃还是那个克格勃,警察还是得夹着尾巴做事,体制的毛病一点没改。
图片中的两个警察帽徽,有什么不同之处?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