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周总理请溥仪吃饭,席间,溥仪看了一旁的女子好几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场看着像普通家宴的聚会,其实藏着不少故事。不仅是溥仪从“末代皇帝”变成普通公民的人生转折,还有一位“七格格”金志坚的人生新篇。 溥仪刚结束九年改造,头一回以普通公民身份回北京。他对这场家宴的重视,藏在那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里。 可谁也没想到,最让人感慨的竟是他七妹韫欢的出场。当时韫欢在北京西城区精忠街小学当老师,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穿着蓝布工作服就往政协礼堂跑。 二十八年没见,兄妹俩站在门口对视半天,竟没认出对方——当年那个穿旗装的小格格,如今扎着麻花辫,袖口还沾着粉笔灰。 据溥仪后来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他看到妹妹的第一反应是:“这还是我那个妹妹吗?” 这位“七格格”的人生,早就和“旧规矩”划清了界限。根据北京市档案馆保存的户籍档案显示,1945年抗战胜利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派出所改名字。 不要“爱新觉罗”,只要“金志坚”。后来她又做了件在当时颇为轰动的事:嫁给了一位名叫万嘉熹的汉族教师。 这在满清皇族中可谓前所未有,据万嘉熹的侄女万晓红回忆,两人是在北平师范学校相识的,当时金志坚正在那里进修教育学。“姑姑说,她看中的是万叔叔的学识和人品,根本不在乎什么满汉之别。” 改了名字还不够,金志坚一头扎进了教育事业。她在精忠街小学当老师那会儿,教室是租的民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 根据该校1950年的工作记录,金志坚带着学生捡砖头垒课桌,拿旧报纸订草稿本。学校档案室至今还保存着她当年的教案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堂课的重点。 1952年,她又牵头创办了西单地区第一民办小学和第二民办小学,专门招收附近工厂工人子弟。据当时的西城区教育局统计,这两所学校在三年内就培养了近千名学生,其中不少人后来考上了中学。 刚回北京那会儿,他连公交车都不会坐,总怕被人认出来。周总理把他安排到北京植物园工作,先是让他当园丁,后来慢慢教他整理植物标本资料。 植物园老职工张德顺曾回忆:“溥仪刚来时特别拘谨,我们教他修剪花木,他学得特别认真。” 1960年3月,溥仪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据文史委老同事回忆,他每天早上七点半就到办公室,开始撰写回忆录。 他的《我的前半生》初稿有60多万字,后来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定稿为40万字。 1962年,在总理的关心下,溥仪与北京关厢医院护士李淑贤结婚。李淑贤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总理特别嘱咐我要照顾好溥仪的生活,让他安心工作。” 金志坚在教育战线上也取得了不少成绩,1956年,她被评为西城区优秀教师。她的学生王建国回忆:“金老师上课特别生动,她常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将来建设国家。”1978年退休后,她还在街道办了扫盲班,帮助附近的文盲居民学习认字。 它不仅是一次家庭团聚,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转变。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那天晚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作为普通人的温暖。”而金志坚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自强不息”。 如今的北京精忠街小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学校。学校的校史展览室里,专门有一个展柜介绍金志坚老师的事迹。每年新生入学,老师们都会讲述这位“格格老师”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什么叫“知识改变命运”。
1902年,被称作“晚清第一老丈人”的孙宝琦与家人的合影。为啥说他是晚清第一老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