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1935年拍的照片,定格了一个年轻的学生兵,身着抗日武装的军装,稚嫩的脸上透着股不服输的坚韧,手里端着粗陶碗,里头可能是掺了野菜的稀粥或杂粮饭,行军饭盒边儿都磨得发亮,透着长年转战的漂泊。 1933年的《塘沽协定》让长城以南的华北成了“非军事区”,日本趁机扶植汉奸,搞“华北自治”,想把河北、山东等地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国民政府在蒋介石领导下,对日态度暧昧,忙着“剿共”,让老百姓和爱国青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候,民族救亡运动在全国掀起高潮,尤其是校园里。北平、天津、上海的大学生和中学生,走上街头喊“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组织了“一二·九”运动,点燃了全国抗日的火种。很多学生不光喊口号,还直接跑去参加抗日武装。 照片里的学生兵,可能是北平的大学生(像北大、清华的学生),也可能是天津、山西的中学生。他们多是知识青年,受过教育,懂得国家兴亡的道理,主动放弃学业,投身抗日。 照片里的学生兵,估计刚从学校出来没多久,脸还带着点书卷气,但眼神已经硬朗起来。她可能早上刚跟队友学了怎么拆枪,下午又去村里给老乡宣讲“抗日救国”,晚上还得站岗放哨。吃饭是难得的休息时间,但那粗陶碗里的稀粥,咽下去都费劲。这些学生兵不光打仗,还得当“宣传员”。他们用在学校学的知识,写传单、喊口号,甚至演街头剧,把“抗日救国”的道理讲给老乡听。
1949年,军统少将周镐遭蒋介石下令枪决,可谁曾想,十六载光阴流转,他的妻子竟手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