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何很少有人吃?当地农民直言:“别说吃了,我们甚至都不敢招惹它! 环颈雉原本是东北地区的稀有鸟类,二十年前,整个东北的野生种群数量不超过一千只。2003年开始,吉林省开展人工养殖,主要供应餐饮市场和狩猎场。 养殖规模扩大后,问题随之而来。2015年的一次环保检查发现,吉林省内多家养殖场的围栏年久失修,大量环颈雉逃到野外。仅那一年,逃逸数量就超过两万只。 它们冬天扒开积雪找草根和种子,夏天成群结队到果园偷吃水果。繁殖能力也很强,一只雌鸟每年能产卵15—20枚。 牡丹江林区的护林员每天都要处理农民的投诉电话,他说,现在黑龙江各地都能看到野生环颈雉,哈尔滨周边最多,有些地方每平方公里能达到15只。 对农民来说,这些野鸡已经成了心头大患。五常市的水稻种植户张明去年统计过,200亩稻田被野鸡糟蹋,损失稻种3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近八千元。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些野鸡专挑刚发芽的嫩苗下嘴。农民试过各种办法,喷驱鸟剂、放稻草人、拉防鸟网,效果都不理想。野鸡太聪明了,很快就能识破这些把戏。 除了经济损失,食用野生环颈雉还存在健康风险。2021年的一项检测发现,东北地区采集的野生环颈雉样本中,有相当比例携带致病菌,重金属含量也明显超标。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解释,这些野鸡长期在农田活动,接触农药和化肥,体内容易积累有害物质。如果食用,可能引起肠道感染或慢性中毒。 尽管存在风险,一些村民还是会偷偷捕捉野鸡。去年吉林警方查获的一起案件中,涉案野鸡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根本不适合食用。 最让农民为难的是法律问题,环颈雉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私自捕杀要承担法律责任。去年辽宁一位村民因为驱赶野鸡时失手致其死亡,被罚款5000元。 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野鸡糟蹋庄稼,农民却不能驱赶;想要保护农作物,又可能触犯法律。很多农民只能眼睁睁看着辛苦种下的粮食被糟蹋。 面对这个难题,专家们正在探索解决办法。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控方案,包括在农田周边安装太阳能驱鸟器,种植带刺的灌木作为隔离带。 在长春的试验田里,这套方案已经初见成效。通过多种措施配合使用,农作物的损失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研究人员还在尝试引入赤狐等天敌,建立生态平衡。 吉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也在行动。他们从2020年开始对环颈雉进行野化训练,通过GPS定位发现,经过训练的环颈雉活动范围更加固定,对农田的侵扰明显减少。 救护中心计划在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划出专门区域,为环颈雉提供适宜的栖息地。这样既能保护野生动物,又能减少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当年为了保护濒危物种而努力繁育,现在却要面对种群过度增长带来的问题。这提醒我们,生态保护需要更加科学和动态的管理方式。 对于东北的农民来说,他们期待的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既能保护野生动物,又能保障农业生产,让人与自然真正实现和谐共处。
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何很少有人吃?当地农民直言:“别说吃了,我们甚至都不敢招惹它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7-15 11:30:0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