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离婚后,最大的受害者出现了,不是姚笛,也不是文章,而是他们的宝贝女儿。 当年那事儿闹得沸沸扬扬,文章和姚笛的事儿被扒出来那天,多少人等着看马伊琍怎么发作。结果她只说了句“且行且珍惜”,就把这事儿按下了暂停键。后来两人还是离了,当时有人说马伊琍“清醒”,有人替姚笛惋惜,可谁能想到,这么多年过去,最被忽略的那个——他们的女儿,反而成了最苦的。 前几天刷到个访谈,马伊琍提到女儿进入青春期后,脾气像换了个人。以前父女俩能一起打球、聊游戏,现在女儿见了文章躲着走;跟自己呢,说两句就炸毛,问多了学习就说“你又不懂”,问少了又嫌“管得宽”。最让马伊琍头疼的是,女儿总爱拿自己和别的小姑娘比,有时候看着镜子叹气,说“要是有爸爸在就好了”。 这话听着扎心吧?咱们当妈的都知道,养女儿就像种花,得慢慢浇灌。可这花要是缺了阳光——爸爸的角色长期缺席,那枝桠就容易长歪。我有个邻居家的闺女,父母离异跟着妈妈,小时候还挺开朗,上初中后突然不爱说话,有回偷听到她跟同学打电话:“我妈什么都管,可她毕竟不是爸爸,有些事儿她根本不懂。”你看,孩子心里那点小心思,藏都藏不住。 马伊琍说的“雌竞关系”,其实就是女儿在青春期这个敏感阶段,既需要妈妈的关爱,又渴望爸爸的理解。妈妈的爱像春风,细腻但有时候太密,孩子会觉得“喘不过气”;爸爸的爱像大树,稳当但有时候太远,孩子又会觉得“够不着”。要是两股劲儿能中和着来,孩子心里的天平才不会歪。可现在呢?妈妈既要当爹又要当妈,说话容易急,做事容易狠;爸爸要么忙事业顾不上,要么想弥补却找不到门道,孩子夹在中间,可不就跟踩钢丝似的? 我有个当心理咨询师的朋友说过,单亲家庭的孩子未必不幸福,但缺了异性父母的影响,确实容易在性别认知、人际关系上栽跟头。比如女孩长大后谈恋爱,可能分不清“依赖”和“爱”的区别;男孩可能不知道怎么跟女生好好相处。这些道理,咱们当家长的懂,可真正轮到自己孩子身上,又有几个能做到“好聚好散”? 说句实在话,谁都不想走到离婚那一步。可日子过不下去了,硬撑着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关键是怎么“分开”——不是签了离婚协议就完事儿,得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不爱彼此了,但永远爱你”;不是把孩子塞给一方就不管,得商量好怎么轮流陪孩子写作业、开家长会;不是在孩子面前互相说坏话,得把“我们依然是一条心”的态度摆明白了。 马伊琍现在肯定也在反思吧?当年为了孩子“隐忍”,后来为了孩子“坚持”,可孩子要的从来不是父母“完整”的婚姻,而是“完整”的爱。那些藏在心里的委屈、咽不下去的气,最后都变成了扎向孩子的刺。 咱们普通人看别人的故事,图个啥?不就是图个“引以为戒”。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儿,可孩子是无辜的。要是实在过不下去,就好聚好散;要是还爱着,就别拿孩子当借口消耗彼此。毕竟,孩子要的幸福很简单——有爸爸疼,有妈妈爱,家里有烟火气,心里有安全感。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马伊琍离婚后,最大的受害者出现了,不是姚笛,也不是文章,而是他们的宝贝女儿。 当
影伴娱乐
2025-07-15 15:16:02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