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为何“重炮轻箭”?火箭炮看似威猛实乃“吞金巨兽”!​​

雨书 2025-07-15 15:26:39

俄乌战场上,俄罗斯钢铁洪流轰鸣,但细心观察者发现:威名赫赫的“喀秋莎”、“龙卷风”等火箭炮却并非主角,取而代之的是“朴实无华”的传统火炮。这让许多军迷费解:射程远、威力猛、看似成本低廉的火箭炮,俄罗斯为何不大规模投入? ​​答案的核心,直指战争的残酷经济学——火箭炮齐射的壮观背后,是令任何国家都心脏骤停的天价账单!​​ • ​​传统火炮:物美价廉的“后勤王”​​ ◦ 一发俄军主力152毫米大口径炮弹,成本仅约​​1000美元​​(同类西方炮弹高达4000美元),堪称性价比典范。 ◦ 俄罗斯庞大的战争机器中,库存的可用火炮数量惊人——​​超过14000门​​!它们如同沉默的钢铁巨兽,随时准备发出怒吼。 ◦ 强大的军工产能是后盾:月产炮弹量可达​​25万发​​!这确保了面对消耗战,俄军有足够的“炮弹雨”压制对手,将乌克兰拖入比拼家底的持久泥潭。 • ​​火箭炮:震撼视觉的“吞金窟”​​ ◦ 对比之下,一枚“龙卷风”火箭炮的弹药,单价就飙升至约​​75万人民币(按汇率折合约10万美元)​​。 ◦ 一次完整的“龙卷风”齐射(通常12管),短短几十秒内,​​900多万人民币(约120万美元)​​ 就如烟花般瞬间蒸发! ◦ 若将火箭炮作为常规火力支柱频繁齐射,其消耗速度之快,足以让克里姆林宫的后勤部长彻夜难眠——再厚实的国库也经不起这种“钞票风暴”的持续洗礼。 ​​结论显而易见:在俄乌这场空前持久的拉锯消耗战中,俄军的战术选择最终导向了冰冷的成本效益最优解。​​ 火箭炮,虽具备瞬间火力覆盖的视觉冲击力,更适合执行对高价值、时间敏感目标(如指挥所、集结地)的“昂贵外科手术”,或特定时刻的战场威慑。其高昂的采购和使用成本,使得它注定无法像便宜皮实、存量巨大、产能充沛的传统火炮那样,承受得起前线无休止的“火力绞肉”消耗。 俄罗斯深谙此道:与其用昂贵的火箭炮“炫技”,不如将天文数字般的军费,精准投入到传统火炮构筑的“成本壁垒”之中,以更具性价比的火力投送能力,配合本土产能优势,在漫长的消耗战中牢牢拖住对手。这才是俄军战场火力背后的冰冷生存逻辑。

0 阅读: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