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果终于显现!印度现在几乎成了外资的“坟地”了! 2024年4月至12月,印度外

暖阳融雪情愈深 2025-07-15 17:13:31

恶果终于显现!印度现在几乎成了外资的“坟地”了! 2024年4月至12月,印度外资净流入同比暴跌85%,大量跨国公司关闭当地业务,曾经被视作“淘金地”的印度市场,如今已成全球资本避之不及的高风险区。这一切,都源于印度对於外资近乎掠夺式的“收割”操作! 印度吸引外资的套路向来清晰:先抛出极具诱惑力的优惠政策,减税、低价出让工业用地、提供低息贷款,甚至承诺简化审批流程,用“热情”把外资拉进门。可一旦企业完成落地,厂房建成、设备投产、资金到位,印度便立刻切换成“收割模式”。 税务与监管的大网骤然收紧,“逃税”的指控说扣就扣——小米48亿人民币资金被冻结,OPPO被指逃税38亿,这些并非个例,而是外资在印度频繁遭遇的“常规操作”。 更令人咋舌的是沃达丰案,为强征50亿美元税费,印度直接修改《所得税法》,将追溯期延长至50年,硬生生把一家合法经营的跨国企业逼到转让股份抵债。 外资在印度的困境远不止於资金被卡。印度还不断干预企业运营,要求印度人担任CEO等核心管理岗位,实则剥夺外资对企业的控制权。 中资手机企业最能体会这种挤压:几年前还占据印度七成市场份额,如今在资金冻结、逃税指控的连环打击下,份额已跌至五成,连正常生产都步履维艰。家乐福退出印度时,门店里未及清理的空货架,沃达丰被迫转让股份时的无奈,都是外资在印度“被扒皮”的缩影。 资本的天性是逐利,更需要稳定的环境。当一个市场连最基本的规则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都无法保证,再庞大的人口红利、再诱人的市场潜力,也会变成陷阱。 国际资本圈早已看透印度的套路:沃达丰的教训、小米的遭遇,成了跨国公司内部的“避险教材”。现在,跨国企业讨论印度市场,重心已从“如何扩张”转向“如何安全撤离”。 印度或许没意识到,这种短视的“收割”正在反噬自身。印度经济对於外资的依赖度不低,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升级、就业岗位创造,都需要外资持续注入。可如今外资用脚投票,撤走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技术、管理经验和产业链资源。 印度以为扣下几家企业的资金能解一时之困,却忽略了长远的代价:当全球资本将印度列入“高风险黑名单”,那些寄望於外资支撑的经济目标,只会沦为空谈。 印度缺的不是吸引外资的手段,而是留住外资的基本诚意。规则的严肃性、契约的神圣性,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把外资当“摇钱树”,想摇就摇、想砍就砍,最终只会让自己变成“资本绝缘体”。

0 阅读:84

评论列表

易臻3646

易臻3646

2
2025-07-16 02:13

癸花宝典:屙三最有天赋!排气管你有意见?三嫂别说话!成交!好好练!

猜你喜欢

暖阳融雪情愈深

暖阳融雪情愈深

暖阳融雪情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