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 年,李鸿章的孙子李子嘉,身着破烂衣服,踉跄着走到一个湖边,纵身一跃跳了进去。要知道,他手里可是有 4000 万两白银,13000 亩良田,一座山,上海一座 3 层楼,然而,43 岁的他却活不下去了。 南京鸡鸣寺的晨钟敲过三遍时,破庙里的香灰还带着余温。 李子嘉蜷缩在草堆里,看着左巨生把捡来的半块烧饼掰成两半,这位左宗棠的孙子手上满是冻疮,递过来的饼渣里混着草屑。 两人谁也没说话,只听见外面野狗的吠声 —— 二十年前,他们一个在上海 "大世界" 掷骰子,一个在苏州园林里斗蛐蛐,那时的烧饼是用来喂猎犬的。 1910 年出生的李子嘉,满月宴上就收到英国女王送的银质摇篮,母亲是英国贵族后裔,家里的管家说着流利的汉语和法语。 12 岁父亲李经方去世,他分到的家产清单要用牛皮纸装订成册:芜湖的纱厂、上海静安寺的洋房、苏州的山场,还有存在汇丰银行的 4000 万两白银。 每月 500 块大洋的零花钱,够寻常人家盖三间瓦房,可他总嫌管家给的银元不够新,常随手抓一把扔给街上的乞丐,看他们抢得头破血流取乐。 16 岁那年,他在 "长三堂子" 遇见唱昆曲的花魁,当晚就用 3000 块大洋买下她佩戴的点翠头面,又斥资包下整条街的烟花,让她站在楼顶看了三个时辰的烟火。 烟花照亮夜空时,他没看见楼下管家哭红的眼睛 —— 那笔钱本是用来给纱厂工人发工资的。 后来在赌场,他把芜湖十里洋场的地契当赌注,庄家翻开牌时,他正搂着舞女喝香槟,直到管家跪地哭求,才漫不经心地说 "输了就输了,再买就是"。 双腿溃烂的日子里,他让仆人用轿子抬着去赌场,轿帘掀开时,露出的裤管渗着血,染红了紫檀木的轿板。 母亲从英国寄来的信里夹着医生的诊断书,劝他去伦敦治疗,他却把信撕成碎片,扔进黄浦江的浊流里:"我李家的人,死也死在自己的地盘上。" 那时他还不知道,母亲信里藏着最后一张船票,背面写着 "再晚就来不及了"。 1937 年深秋,上海洋房的壁炉第一次熄了火。沈氏卷走最后三根金条的那个清晨,他站在空荡荡的客厅里,看着墙上李鸿章的画像. 祖父穿着朝服,眼神锐利,而他身上的丝绸睡袍早已磨出毛边。 族里长辈登报断绝关系时,用了 "辱没先人" 四个字,他却在破庙里对着左巨生笑:"他们懂什么,我这是活得自在。" 可当香灰水喝到第三天时,他开始咳血,咳出的血沫里带着未消化的草根。 左巨生比他先走一步,死在一个雪夜,怀里还揣着半张左宗棠写的家训。 李子嘉拖着病体,把他埋在乱葬岗,回来的路上,看见富家子弟坐着汽车经过,车窗帘子拉开的瞬间,他认出那是自己曾经的司机。 湖水漫过胸口时,他忽然想起 10 岁那年,祖父的老管家教他写 "俭" 字,笔尖蘸着金粉,写在洒金红纸上,那时的他嫌墨汁太臭,把笔扔在了地上。 草席裹着他的尸体经过静安寺时,没人认出这是当年挥金如土的李家少爷。倒是卖花的老太太念叨: "前几天还见他在垃圾桶里捡东西吃,手里攥着个生锈的金戒指,说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枚戒指,是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后赏给儿子的,戒面刻着 "忠" 字,后来被李子嘉当掉,换了一晚的赌资。 合肥李鸿章故居的展柜里,至今放着李子嘉幼年的银质餐具,旁边是左宗棠写给子孙的手谕:"纵读数千卷书,不躬行实践,何益?" 两位晚清名臣的家训,像两把尺子,量出了子孙不同的人生轨迹。而那些在展柜前驻足的游客,看着玻璃倒影里自己的脸,或许能读懂: 真正的家产,从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勤勉与敬畏,这东西,花钱买不来,败光了,就再也找不回。
沙俄侵占伊犁后,根本不相信清廷有收复新疆的能力,因此虚伪表示,只要清廷克复乌鲁木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