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贵州19岁保姆,带6岁双胞胎回家求助。不料,父亲不认她,母亲给她100元和半袋米:“离开村子吧!”然而,国家知道她的情况后,却直接奖励17万元,这是怎么回事? 在这之前的1993年,16岁的苗族姑娘李泽英为替弟妹挣学费,从惠水县山后村挤上开往贵阳的破旧班车。
经人介绍,她成为护士卓遵琴家的保姆,照顾一对特殊双胞胎,卓遵琴在医院值班时发现的弃婴。
尽管自己每月工资仅80元,李泽英却熬骨汤、泡奶粉,把瘦弱的姐妹喂得小脸圆润。
雇主夫妻离婚后,卓遵琴沉迷赌博,连续五个月未发工资,李泽英仍用积蓄买奶粉,直至1999年双胞胎生日那天,卓遵琴假称买蛋糕消失无踪。
房东踹门催租时,屋漏偏逢连夜雨。
卓家单位收回住房,李泽英抱着孩子蜷缩在街角。
她翻遍雇主遗留的行李箱,发现撕碎的孕检报告写着"孩子父亲不是我丈夫",夹层里还有两张飞往加拿大的机票。
当夜弟弟高烧不退,她咬牙把LV箱当废品卖了50元换药,背起孩子徒步三天三夜走回老家。
山后村的闲言碎语比寒冬更刺骨,"未婚带俩野娃""城里混不下去了"...父亲抡起扫帚赶人,母亲偷偷抹泪。
攥着那100元钱,李泽英带孩子在贵阳城郊租下漏雨的棚屋。
白天她在餐馆洗碗,深夜去工地搬砖,有次摔断肋骨还爬回家蒸馍。
为凑学费,她当掉母亲传的银镯子;自己顿顿啃硬馒头,却给姐妹买二手课本:"读书才能飞出大山!"
转机出现在2001年,社区干部发现姐弟总穿破洞鞋上学,调查后惊觉这个"未婚妈妈"竟是信义保姆。
政府当即办理低保、免除学杂费,记者报道引发全国关注。
当捐助涌来时,李泽英只收下粮油衣被:"我没做大事,不能白拿钱。"最艰难时有人想收养孩子,卓欢死死抱住她哭喊:"饿死也不离开姐姐!"
2002年,善良小伙刘毅看到报纸找上门:"我帮你撑起这个家。"婚礼那晚,李泽英把双胞胎的奖状贴满婚房墙壁。
三年后亲生女儿出生,夫妻俩却把女儿送往外婆家,他们要让卓欢卓欣先读完书。
煤油灯下缝补衣服的母亲,成了姐妹夜读时最暖的光。
2010年人民大会堂掌声雷动,李泽英颤抖着捧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证书。
17万奖金到账当天,她全存进"儿女教育基金"。
两年后捷报频传,卓欢考入成都商务学院,卓欣迈进河北医科大学。
毕业典礼上,姐妹把第一份工资换成新棉袄披在李泽英肩头:"您才是我们的妈妈!"
如今55岁的李泽英在贵阳经营小超市,货架上珍重摆放着浙大校徽和复旦钢笔。
当年被父亲拒之门外的女孩,用半生坚守诠释了"一诺千金"的重量。
当记者追问为何不接受雇主后来寄的200万补偿款,她摩挲着全家福轻笑:"孩子喊我妈妈那刻,我就拥有金山银山了。"
她的故事催生了贵州3000多个"临时妈妈"帮扶家庭,而卓欣成为《南方周末》记者后,首篇报道便揭开跨国弃婴黑产链。
那个暴雨夜被迫离村的少女不曾想到,她扛起的不仅是两个生命,更点亮了燎原星火,这世间最坚固的铠甲,永远是朴素的善良与滚烫的担当。
信源: 《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 李泽英》 《道德模范李泽英:从保姆到妈妈》 《12年抚养被雇主抛弃的双胞胎姐妹》
用户14xxx64
爽爽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