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3月,广西边防某团王营长的妻子程玲玲,经部队批准,在驻地小镇开了一家小

菖蒲繁花居 2025-07-16 01:33:10

1976年3月,广西边防某团王营长的妻子程玲玲,经部队批准,在驻地小镇开了一家小饭馆。说是饭馆,其实也就是给过往之人下碗面条、炒个小菜之类的,仅有几张桌子罢了。时间一长,镇上的人都称她为“玲玲嫂子”。 1976年的广西边防小镇,日子过得简单而平淡。那时候,边境局势还不算紧张,小镇虽小,却因驻军多了几分生气。程玲玲是王营长的妻子,丈夫常年在部队忙碌,她便想着做点啥补贴家用,也给小镇添点烟火气。经部队同意,她在自家附近支起了几张桌子,搭了个简易灶台,就这么开了家小饭馆。她的想法很简单:给过往的兵哥哥和镇上居民弄点热乎饭菜,既方便大家,也让自己日子过得充实些。 程玲玲的手艺不算多高明,但胜在实在。一碗杂酱面,几片青菜,几块肥瘦相间的肉,热气腾腾端上来,总能让人心里暖和。她炒的小菜也家常,青椒炒肉、醋溜白菜,都是那年代常见的味道。饭馆虽小,却渐渐成了小镇上的一个落脚点。赶路的、串门的、干活回来的,总爱在她这儿歇歇脚,吃点东西,顺便聊几句。时间久了,大家不再喊她“王营长媳妇”,而是亲切地叫她“玲玲嫂子”,透着股邻里间的熟络劲儿。 小镇上的人大多朴实,可也有几个不安分的少年,总被镇上人叫“小混混”。这三人年纪不大,十五六岁的模样,平日里游手好闲,喜欢在街头晃荡,时不时惹点小麻烦。按理说,这样的人跟玲玲嫂子八竿子打不着,可他们却常来饭馆吃饭。有人猜他们是来蹭饭的,有人说他们看中了饭馆的热闹,可真相远没那么简单。 程玲玲对这三个少年从不摆脸色。她知道,他们家境都不好,父母要么忙着干农活,要么压根管不了他们。她从没多问,只是每次他们来,总会多盛点饭,多加点菜,也不收他们钱。镇上有人看不惯,说她这是惯着坏人,可她只笑笑,说:“都是孩子,饿着肚子哪能学好?”她没啥大道理,就是觉得,谁还没个难处呢,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三个少年跟饭馆的关系越来越近。他们不再只是来吃饭,有时还帮着搬桌子、劈柴火,甚至跑腿买点酱油啥的。镇上人瞧着纳闷,这几个小混混啥时候变得这么勤快了?有人问程玲玲,她也说不清,只觉得他们慢慢变了,眼神里少了点戾气,多了点踏实劲儿。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小镇一下子忙碌起来。王营长带着部队上了前线,程玲玲的小饭馆也成了支援点,她没日没夜地煮面、炒菜,给路过的战士们填肚子。那三个少年也大了,到了能参军的年纪。听说战争爆发,他们没犹豫,主动报名参军去了。临走前,他们来饭馆跟玲玲嫂子告别,说是多亏了她这些年的照顾,才让他们明白啥叫正路。 战争结束后,有人说这三个少年都成了英雄,有人说他们再也没回来。程玲玲从不多提,只说他们是好样的。小饭馆还在,几张桌子还是那几张桌子,可镇上人提起“玲玲嫂子”,总会多几分敬意。她用一碗面、一碟菜,暖了小镇,也改变了几个人的命。 这些年过去,边防小镇变了不少,高楼多了,路宽了,可程玲玲的故事还在镇上流传。她不是啥大人物,没干过惊天动地的事,但她用自己的方式,成了小镇上抹不去的记忆。有人说,她是那年代的缩影,苦日子里的暖光;也有人说,她就是个普通女人,做着普通的事,却让人记了好多年。 其实,玲玲嫂子这样的女人,那时候不算少见。边防小镇上,军嫂们守着家,撑着日子,谁还没点自己的故事呢?她不过是其中一个,用最简单的心思,做了最实在的事。三个少年从混日子到走正道,也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可没她那几碗热饭热菜,他们兴许还得在街上晃荡更久。 如今再看1976年的那段日子,程玲玲的小饭馆就像个小灯笼,照着小镇,也照着人心。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可人跟人之间的情分,反而显得更真。她没啥豪言壮语,也没想过要改变谁,就是凭着一股子热乎劲儿,把饭馆撑了下来,把日子过好了,也把几个孩子拉回了正道。

0 阅读:18
菖蒲繁花居

菖蒲繁花居

给你想看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