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成都新津机场的B-29轰炸机起飞轰炸日本钢铁厂前,中国人带着漏斗爬上机翼,通过人力接龙将一桶桶30L的燃油不断倒入飞机油箱,战略轰炸机一次加满需要3.5万升航空燃油。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4年的成都新津机场,一群中国民工扛着30升的小铁桶,像蚂蚁搬家一样爬上B-29轰炸机巨大的机翼,将燃油一桶桶倒进油箱。 这架被称为“超级空中堡垒”的钢铁巨兽,一次加满需要3.5万升航空燃油,相当于一千多桶的接力运输。 没有输油管道,没有机械泵,有的只是血肉之躯和竹编漏斗,这场面让在场的美国大兵都瞪大了眼睛。 那时候的四川人早就恨透了日本人的飞机,从1938年开始,日军对重庆、成都的轰炸持续了六年,老百姓听见锣声就拼命往城外跑,管这叫“跑警报”。 美国提出“马特霍恩计划”要在成都建机场时,四川人连工资都不要,三十万民工扛着锄头扁担就上了工地。 彭山机场的跑道把岷江两岸50公里的鹅卵石都挖空了,有人天不亮出发,挑着石料走到第二天早上才能送到工地。 跑道要用十吨重的石碾子压实,几十个人拉着石碾子来回碾压,像极了远古时代修筑金字塔的场景。 而B-29的油箱像个无底洞。美军运输来的燃油装在500升大铁桶里,民工们得先分装成30升小桶。 有人负责倒油,有人负责传递,还有人专门在机翼上稳住摇晃的漏斗,飞机发动机还没冷却,金属表面烫得吓人,有人手上烫出水泡也不肯停下。 有个美国机械师想帮忙,刚踩上机翼就滑了个跟头,机翼上全是洒出来的燃油,滑得像泼了油似的,后来他们学聪明了,在机翼上铺麻袋,可中国民工嫌麻袋碍事,直接光脚往上爬。 这些被参与修建机场的美国工程师记在回忆录里,他说工地晚上点起瓦斯灯,像星河落在地面,可走近看全是佝偻着背的身影。 最让他震撼的是有个驼背老头,每天背三十趟鹅卵石,后来才知道老头已经五十六岁,在那个年代算高龄了。 问老头图什么,对方脸上满是笑容:“我三个儿子都死在重庆大轰炸,现在该小日本尝尝挨炸的滋味了。” 实际上,燃油接力只是这场奇迹的冰山一角,B-29从印度飞越驼峰航线到成都,自己还得当油罐车,弹舱里加装两个巨型油箱,运来3万升航空燃油。 有架编号42-6237的B-29刚起飞就漏油,机长维严卡里中尉不得不放弃任务返航。 更惨的是撞山的“螳螂祈祷”号,燃油耗尽后一头栽进西岭雪山,美国空军司令阿诺德说他们是用B-29的铝机身铺路,可这条路上还洒着中国民工的血汗。 日本人的报复来得很快,有架受伤的B-29刚在新津附近迫降,五架日军战机就扑过来扫射。 十一名美国机组抄起卡宾枪围在飞机残骸旁抵抗,直到救援飞机赶来接走他们。 这一幕让在场的中国士兵郑平记了一辈子,他说那些美国飞行员明明能躲,却像守着战友尸体似的死战不退。 后来美军在机场四周挖了八米宽的壕沟,壕埂上修了六个暗堡,探照灯能照亮半边天。 信息来源:《1944年成都新津机场的B-29轰炸机起飞轰炸日本钢铁厂前》 《成都商报》报道《轰炸日本返程 B-29燃油耗尽 撞向成都附近的某座山》
1944年,成都新津机场的B-29轰炸机起飞轰炸日本钢铁厂前,中国人带着漏斗爬上
粉樱萌娃
2025-07-16 02:10:06
1
阅读:79